镇街是公共服务的“神经末梢”,也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近距离感受生态宜居新高地。
太平镇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部,北依泾河,南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辖区面积53.4平方公里,共有16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835人。全镇耕地5.8万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6个,主导产业为粮食及以太平红杏为主的果业。 近年来,太平镇党委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21年底,全镇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全镇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太平镇以程家村为试点,构建民呼我行“1+1+X”党员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三维一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三级服务、三级联动和三支力量(妇联、老协、共青团)这三个维度形成服务群众“闭环”,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服务功能,提高组织力、战斗力,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基层治理目标。 村党支部在村级网格服务中发挥着总体统筹作用,通过建立党员“资源清单”和群众“需求清单”,实施月例会和积分制,形成问题解决机制和奖励机制,让“民呼我行”真正落在实处,让群众更放心。
在程家村网格服务里,13名党员中心户包抓410户群众,每30至40户形成一个网格,以村里的“红色小院”为阵地,收集群众呼声,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政策宣讲等活动。4个党小组为群众提供特色服务,尤其重视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义务服务,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化解邻里纠纷、关爱留守老人、儿童以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枚红杏 结出集体经济加速发展硕果
张阁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当时全村共建起3000多亩果园。由于品种落后、果树老化,近年来产量逐年下降,收益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太平镇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生产资源零散、集体经济组织薄弱。
为打破发展瓶颈,2020年8月,太平镇按照“镇统筹、村联合、共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行“资源整合、集中投放、专业运营、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组织辖区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集体资产按比例入股,联合成立了陕西空港红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各村闲置土地进行管理经营,实施土地托管代管、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整合土地、农产品、劳务等资源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逐步积累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始资本,加速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红杏公司通过农业种植、土地发包、土地托管、工程建设等项目共营收361.28万元,年底为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分红32万元。目前,红杏公司投资50万元参与张阁村1000亩托管示范田项目;合资成立运营公司共同推进枣坪村“农光互补”设施农业项目,目前一期设施农业大棚已建成投产;与西咸新区乡村振兴集团合作都市现代果园项目,规划占地380亩,选址孙家堡村、张阁村,预计年平均收益610万元左右。
在红杏公司的带动下,红杏产业不仅让以“杏奶奶”为代表的红杏IP走上央视舞台《人民的小康》,还以万亩杏花齐绽放的绰约丰姿让太平镇成为城市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2022年,全镇红杏总产值超过3000万元。今年3月,还举办了以“及第花开·有杏遇见”为主题的2023“及第花”大地艺术季,通过杏花又名及第花的吉祥寓意,打造“文旅+”品牌效应。
一园四区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为进一步找准定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太平镇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提出了“一园四区”产业布局理念:农光互补产业园+数字良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区、两山理念实践区、临空经济产业区,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共同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荣、田园家园乐园全民共享,最终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省级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
为此,太平镇推广土地托管模式,清退荒废果园,打造农光互补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3600余亩,修建农业设施大棚1000余亩,发展食用菌、樱桃、番茄、黄瓜等蔬菜瓜果种植产业;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发展“农光互补”产业,最大程度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项目运营后,约定按“年度固定收益+按比例分红”模式,每年为村民带来亩均至少2000元收益。 “从2021年7月开始,村集体将老旧果园改造变回良田,我一直参与务工,一年仅务工收入就近2万多元。”63岁的张阁村村民张联群每天一早就来到田里干活,尝到了务工甜头的他说:“像我们这把年纪,以前出门打工没人要,现在不出村就可以挣到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