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杂谈

所属分类: 论坛 灌水杂谈

本版主题: 5734

今日更新: 0

灌水、八卦、情感、文学、谈天说地,不得发布广告信息。
发布新主题

为什么要上早教?

0 / 211998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318

主题

401

回帖

4023

积分

五级

积分
4023
发表于 2021-1-6 17: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教已然成为现在孩子最早的教育中心了,但是很多家长其实根本不了解早教的意义,报的人不一定知道为什么报,可能只是随大流。不报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拒绝!可能只是道听途说!

报了的会有惊喜,不报的又会错过什么呢?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为什么要上早教?
......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09.jpg

在为孩子规划未来的时候,你有想象过未来是怎样的吗?

马云说过:“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如果你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毋庸置疑,相比起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贫乏,而这两个能力的强弱其实早已在孩童时期大概定型。

未来孩子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惊人的创造力,能够熟练应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活跃的思维、艺术的美感、完美的人格。

您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积极的方式选择专业的早教机构,在“机会之窗”开启之时给孩子最丰富的环境、最科学的教育,帮助孩子向完美人生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上早教的原因一:适当的时间给与适当的刺激

脑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头三年,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突飞猛进。

一个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性格特征早在婴幼儿时期的亲子互动关系中已经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得到发展。

早教有助于以后的学习发展,经研究:突触的多少决定智力的高低。婴儿在出生时,突触连接大约有50万亿个,相当于成年人的1/10。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大概是1000万亿,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时,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基本差不多。

学习和刺激过的突触不会消失,没有被刺激的突触就会消失,所以早教让孩子接受更多的刺激,孩子更聪明,更有利于学习的发展。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15.jpg

上早教的原因二:遗传特质更好的发挥

遗传并没有限定脑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才刚刚开始,并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神经元分化、突触生成与修剪、大脑偏侧化等是婴儿出生后大脑发育的主要方式。遗传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的发展,但没有良好的环境,遗传信息也得不到顺利表达。事实上,由于缺少某些环境条件,很多人的遗传特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应为婴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遗传特质得到最好的表达。

很多家长很优秀甚至是高材生,按理来说应该有很好的基因遗传,但孩子在学习上还是表现不够好,甚至是学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太过自傲不愿相信和学习,要相信术业有专攻。基因好也要有后天的培养给与发挥的环节。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19.jpg

上早教的原因三: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解决



早教,简单的说,0-6岁的早期教育,复杂一点的说,就是根据孩子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学习,达到提升孩子综合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如果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说,早教一定是越早越好,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参加早教的家长,都是2岁左右才过来。
为什么2岁才过来呢?因为2岁这个阶段,是新手爸爸妈妈的第一道难关,孩子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为了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或者为了孩子入幼儿园进行一些准备,所以在2岁这个阶段开始去尝试让孩子去早教上课。
这时候与其他孩子接触后很多家长才发现自己孩子认生,运动迟缓,说话说不利索,那时才慌了想要纠正。其实孩子没有问题,只是家长不懂得为孩子创造环境,缺少必备的刺激所以发育缓慢。

上早教的原因四:未来的大趋势

问你一个问题,请问你的孩子上没上幼儿园?
相信没上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极其少数了,因为这是趋势与常规。
现在问你第二个问题:请问你上过幼儿园吗?
相信大部分的回答是上过幼儿园的,但是也不排除没上过幼儿园的,比如在农村长大,那里没有幼儿园。
最重点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你的爸爸妈妈上过幼儿园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没上过。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反映了现在早教的境地,也许你现在觉得没必要的早教,也许在20年后会变成育儿的常态,而且,没有上过早教的孩子会变得奇怪。
或者,换个角度看待早教这个问题, 请问你会带你孩子的孩子吗?
请认真思考1分钟……
所以,早教的趋势一定是越来越明显的,二胎的开放,更会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而且未来发展趋势还可能越拉越低龄化,从早教到幼儿托管,甚至到婴儿托管等。因为那个时候孩子上早教一定是必不可少、大势所趋的一件事情。

有人问到,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早教课的发展也就不过二十年而已,那以前的孩子不上早教课,就都发展不好吗?
当然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进化的原则,人本身也是在不断地进步,而早教并不等同于早教课,早教课只是早教表现出来的一种最符合现代社会与家庭环境下的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而教育的历史也是几千年。孔子就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人口和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而在中华传统的教育体系里面,启蒙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早期教育尽管一直没有作为专业概念提出来,但很多无意识进行的游戏却在我们的童年期一直不断的在体验、参与与进行。例如:弹弹球、拍洋画、爬树、跳皮筋等。相对宽广的活动范围与比较多的社交环境,本来就是一种早期教育的启蒙。
但是现在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单元楼成长下的孩子缺乏社交与运动的场所,有的孩子到了六岁,还不会爬树。
电子产品、电视、五花八门的玩具成为了孩子们的唯一成长伙伴。
现在的孩子生存技能在往越来越弱的趋势方向发展。
而破腹产这个高科技生产医疗的诞生,尽管挽救了无数难产的母亲与孩子,但非自然的生产方式,自然就会造成孩子丧失很重要的“触觉学习”体验。
因此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早教课与早教中心应运而生,它是在满足一种时代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缺失与伤害,是在给孩子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必备的教育营养。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24.jpg

上早教的原因五:敏感期的不可逆转

如果你稍微有一些育儿的知识的话,你就会知道早教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敏感期
为什么说早教要围绕敏感期进行课程的开发,因为敏感期有最大的一个特点:

不可逆转、事半功倍。

先说一下敏感期是如何不可逆转,这里给你讲一个故事:“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有一群狼。
奇怪的是,狼群里夹杂着两个“野人”,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但身手矫捷,飞檐走壁。
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怪。
一个美国的传教士辛格去探险,跟踪考察,最后发现竟然是两个女孩,想方设法救出两个孩子,人们猜测是孩子在小时候被母狼叼走,与狼共舞,成为狼孩的。
小女孩大约3岁,取名叫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叫卡玛拉。
由于没有接受早期的人化教育,完全丧失了同龄孩子的心理特征,智力活动。
她们没有羞耻心,不穿衣服,即使强行穿上,也会用她们的“爪子”撕成碎片。生吃食物,不吃五谷,专吃生肉、腐肉,抓小鸡吃,喜欢喝牛奶,但必须泼在地上用舌头舔。
晚上睡觉不上床,趴在地上睡,不盖被子,也不会冷,基本上是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找东西吃。
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甚至不会笑。嗅觉十分灵敏,不出汗。
报道称:卡马拉经过专业化训练,1年的时间,才勉强站立起来,仅仅能走几步,接着便马上爬行,已经不习惯了直立行走。
2年后开始懂得笑,只有每天早上辛格夫人亲热的拥抱她时,才会露出丝丝微笑,但也是皮笑肉不笑。
3年以后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
4年后的教育指导训练,才会说6个单词,按年龄应该是12岁了。
5年后才会用勺子喝汤,6年后会说35个短句。
17岁去世。
而阿玛拉从发现后7个月就死了。
“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敏感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可逆转,前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后期如何学习和改变,结果都是不如人意。所以“狼孩”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那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狼孩呢?
也许你会说,我身边哪里有这样的例子,肯定没有,其实不对,你的身边照样有“狼孩”的出现,只不过,情况不尽相同而已,就比如因为过多干预,也许宝宝会出现以下情况……
1岁、宝宝不会爬行;2岁、极度怕生;3岁、不会讲话等等……
还有更多的症状,比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咬人、脾气暴躁;发音不清、大舌头;爱哭、胆小、粘人、不合群;学习障碍、认字、阅读困难;自言自语、爱接话茬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狼孩”。

第二个核心,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在早教中的含义,是一个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会很快,就比如学画画很快,学舞蹈很快,学围棋很快,这些学习能力并不一定是天分,而是孩子的基础能力打得牢靠。
换句话说,对脑部的开发足够。
儿童的大脑大概在2岁的时候能到达成人的70%,3岁的时候达到90%,而儿童跟成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脑神经回路,一个的脑神经回路越丰富,大脑也就会开发的越好。
如何做脑神经回路刺激,是通过孩子耳、目、口、鼻、皮肤五官来完成的,因为听、视、味、嗅、触这五官是人类感知外界的主要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可以将孩子大脑各个部分发挥到最大效果,这样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人。
高智商到底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相信也不用过多解释,专注力好,学东西,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最后,想跟你分享卡尔.威特的一句话:“孩子在婴儿时期天生具备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利用开发,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上早教的原因六:孩子需要陪伴

奇葩说里俞洪敏曾说过: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要远低于城市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父母陪伴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很不一样的。
陪伴不是机械的看管,也不是简单的陪同。很多家长对陪伴的理解有误区。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要建立有效的互动,而不是机械地看管、简单地陪同。陪伴的含义应该是:给与时间,跟孩子单独在一起;了解孩子在年龄阶段的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与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真正的陪伴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学习怎么做想做的事,怎么照顾自己。
至于陪伴孩子的主要角色是爸爸还是妈妈,根据数据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父亲、母亲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是不同的。1岁以内的孩子,妈妈比较重要;到了三四岁,爸爸就需要介入。除了陪伴,爸爸的重要角色就是制定并执行规则。在美国,54%的爸爸每周都会带孩子户外运动两次以上。这一点值得中国爸爸们学习。
孩子需要你的时间其实真的很短,如果当时你不在,以后在不在也便无所谓了。
并不是父母双全且未离异就算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了,母亲温暖的怀抱、父亲慈爱的眼神、一家人甜甜蜜蜜的肌肤之亲才是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上早教的原因七:孩子需要社交

现在的家庭构成模式,决定了很多孩子多数是生活在缺乏同龄玩伴的环境下。而孩子从出生六个月起,就有了社会性的交往需求。我们在观察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时,就已经发现他们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在引发其他同伴对自己的关注。
尤其是认生的孩子更加需要逐步接触到陌生环境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每个人的人生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它让人得到心理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而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明显。研究表明,和同学相处得好的孩子,会更喜欢学校和老师、不容易逃课、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更好。
宾夕法尼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中以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工人阶级家庭崇尚自然成长,他们的孩子将自行发展与人交往的模式。
而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的父母则牺牲很多时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引导他加入其它孩子的玩耍圈子,在孩子大的时候,报名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让他们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结果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因为得到了家长的早期引导,在他们进入社会后,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如鱼得水的优越感。
相比之下,从未得到引导、粗放式发展的孩子在与人互动时则表现出了很强的局促感。
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
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及书本的知识的确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成长阶梯。然而仅靠一路应付考试而闯前程的思想禁锢和局限了创造无限的活跃思想。世界这么大,站在每个地域和领域的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视野,学习交汇于各种思想和见识中,也许是我们成长最快的方式。
学习来往于不同的社交圈子,和世界观截然不同的人们交往,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让成长中的我们逐渐明白区分事实与感知的差别,自省自以为是带来的谬误,个体感知力的局限。在未来的路途上,成人世界里,在特别严峻的形势下,当某种事实看似已经注定了的时候,学会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另一种表述和解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走出暗色柳丛,寻到一片开阔的芳草地。让我们困在迷宫死路的时候,永远有摸索到出口的勇气。

上早教的原因八:丰富的生活体验

人奋斗的动力来自对世界的爱,他热爱生活,就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他爱父母才会尊敬与孝顺。而这个热爱来着小时候丰富的生活体验,在阅读绘本中,在亲子游戏中,在外出同游中,体验到亲子互动的温暖,父母在行动中表现的出的爱。在美艺课,厨艺课,音乐课中体验到世界的缤纷多彩,他就会热爱生活。小时候对孩子灌注的爱终将成为他面对这个竞争激烈残酷世界的铠甲。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29.jpg

上早教的原因九:幼儿过渡

而对于没有上过早教课程的孩子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个小社会,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陌生人,孩子就会不适应。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能让自己在的孩子上幼儿园使劲浑身解数,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还好,而对于有些孩子要适应起来,恐怕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系统上过早教课以及进行过专业早期教育的孩子们。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分离焦虑的表现、注意力与听课互动能力、社交能力的体现都会有明显的不同。
当然这更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与引导方式。
之前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过这个内容:

上早教的原因十:早教机构的优越性

现在已经很少人会说早教没有必要,只是会说早教在家我可以自己进行,没有必要去早教中心。

家长你真的知道怎么培养孩子吗?

提起早教,很多人会疑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学东西吗?其实你不知道,早教的主体其实是家长。很多人第一次带孩子,你真的觉得从父母嘴边听到的只言片语和你在网上看见的零散文章真的够吗?那可是你的孩子呀,成长可是一辈子的事。

记得在前几年,来上早教课程的家长中,是做老师职业的家长很少。
经过调查,原因大概是:1、因为许多老师觉得自己就是老师,自己就会教。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位家长的话:
“我是个小学老师,从教也快有10年了。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上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经验的。我带的班级得到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及好评,工作上我是很有成就感的。
在生BB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看早教的书籍听胎教的音乐等等,一岁半前BB还好,我的教育方法还没有出现问题,起码我还是可以解决的,如上网查下资料……可是,就在几个月前我实在是太头痛了,简直想对着他大吼,自己的情绪经常难以自控,相信很多姐妹应该有同感,简直要被BB气死。
难道真的象人们说的,老师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的,可我反思下,我在学生身上看见的不好的,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没有条理,急性子不能等等,都要仔细想下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教自己的孩子时已经是很注意的了。哎,头痛!
终于听了朋友的劝,和她一起去了现在的早教中心体验了一节课,回家后,那家伙竟然玩完玩具自己拿着放回原来的地方,嘴里还念念有词的“去”。
原来是上课时老师说过“从哪拿的放回哪去”“孩子的吸收能力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你给了他这个机会,你就可以看见并且可以收获。”

“孩子需要群体生活,自由自在的学习而不是妈妈单纯的说教”。这是老师的原话。

微信图片_20210106174334.jpg

很多家长专注工作,无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成了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只是偶尔想起关注孩子,而且因为不了解,反而成了多余的指手画脚。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教育不是这里听一句,那里看一点,就心血来潮去对着孩子说两句,打一顿就可以的,需要有长期的规划,短期的目标,不断学习并坚持的过程。
早教课程分阶段,不同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变化,都需要父母针对性的应对,而很很多父母并不明白,所有上课学习教育都需要坚持,不然就会有薄弱点。选择和坚持都很重要。



祝大家天天都有好心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