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20日,全国爱卫会对咸阳等35个新命名的国家卫生城市(区)进行表彰并颁发牌匾
本报讯(记者张静远)昨日下午,“国家卫生城市”这块见证着咸阳“创卫”六年多的牌匾终于从北京“飞回”咸阳。
20日,国家卫生城镇命名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对我省咸阳市等35个新命名的国家卫生城市(区)进行表彰并颁发牌匾,咸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润民作为代表领取了这块对于咸阳市具有非凡意义的牌匾。
全国爱卫会先后对2009-2011年度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城市(区)进行了暗访调研、技术评估、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决定命名我省咸阳市、渭南市等35个城市(区)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截至目前,包括宝鸡市、西安市,我省共有四个城市荣获此项殊荣。
创建之路
六年多持续推进创卫
2005年,作为九十年代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的咸阳市,决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按照“让咸阳天天有变化,使百姓人人都受益”的工作要求,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开始推进创建。
2007年,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称号,2010年5月通过国卫暗访调研,2010年10月通过国卫技术评估,2011年11月,全国爱卫会命名2009~2011年度包括咸阳市等35个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2011年12月20日,成功摘取全国卫生城市牌匾。
数字解读
十大申报条件全达标
咸阳市创卫6年多来,圆满完成了国卫十大项目创建任务。
建成一类生活垃圾处理厂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厂;中心城区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51%。
截至2011年8月,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2009年、2010年,市区空气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分别达到315天和318天。
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从2005年至今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2010年、2011年居民卫生状况满意率分别达到93.5%和94.8%等。
近三年完成
国家农村改厕项目8.5万户
近三年完成国家农村改厕项目8.5万户,城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4%,组织城管执法等单位持续开展治乱活动,拉土车和垃圾清运车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
建成了总容量2000万立方米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总投资4.02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底可望运营。
市区新建垃圾转运站22座,新建和改造公厕202座;城区绿化覆盖面积2507公顷,绿化面积226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9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
连续5年每年超300天
从2006年至2010年,连续5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均超过300天,2010年达到318天;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近25亿元,23个重点涉水企业全部建成了废水处理设施。
同时,加大对扰民噪声源集中整治,市区共设228个环境噪声监测网格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卫生城市考核要求;还建成投运东郊、西郊、南郊污水处理厂和11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在陕西省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去年社区65岁以上老人
体检率达97.6%
目前,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个,居民健康档案率达到81.4%,2010年社区65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达到97.6%。
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城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市区建立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实行周门诊制度,各综合医疗机构妇产科设立规范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建立了较规范的接种门诊,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100%。
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配备专职卫生保洁人员,生活垃圾统一纳入市区收集运输处理,日产日清,清运率为100%。
◎相关新闻
市政基础设施大修护
对背街小巷等全面普查
本报讯(记者王维肖)继20日集中对全市建筑和拆迁工地、渣土车辆及抛洒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后,昨日,咸阳市双创办副主任、市委双创特别督查组副组长杨拓社,带队对全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现场发现问题现场集中解决。
检查组一行首先来到了市区渭阳东路、北平街南延段等市容环卫设施的清扫保洁工作,“首先要确保所有的环卫设施擦洗干净,要确保城区路段果皮箱及时更换维修。”杨拓社说,对类似北平街南延段这样的新建路段,建成后的清扫保洁工作要及时移交和落实,确保路面的干净整洁。
随后听取咸阳市城建局今年双创工作汇报,杨拓社要求市城建局在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百日集中整治活动中,要继续抓好清扫保洁工作,做好节日期间文明祭祀工作;同时要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大修护活动,对城区未硬化的背街小巷、破损路面等进行全面普查、修补补齐道路上的道沿石、护栏、路牌、井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