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3-5 2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赵刚毅 来源:咸阳日报
安国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也是京城级别最高的寺院,号称唐都第一皇家寺院,除京城外,其他各地不能有同类名称的寺院。那么咸阳市旧城区为什么也会有安国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咸阳安国寺探幽它的奥秘。
咸阳安国寺位于市区内仪凤东街,坐北面南,与凤凰台隔路南北对峙。据群众讲,此寺原单独是一座寺院,门南开,东邻圣母宫,西靠关帝庙,有围墙,呈南北狭长四合院,前面门额上有“安国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锅刷随意写的,书法秀劲飘逸,颇为时人和书法爱好者所赞赏,故有“咸阳的字,安国寺”之说。寺内原有五座殿,大门内两侧为对称的偏殿,中间沿中柱轴线分布三座殿,庭院幽深雅静,肃穆森然,殿内塑泥像,墙壁有彩绘。正中第三殿内塑陈抟像,头西足东,仰身平躺,锦衣彩绘,殿前有楹联一幅,书法颇佳:
佛教幽玄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
禅宗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和所有的古建筑一样,咸阳安国寺也经历了岁月的沉浮,战火的创伤,人为的浩劫,从当年香火鼎盛到烟消灰灭,从人潮如流到寂然无声。解放前在这里曾设过东北小学、东北中学、民众图书馆、老幼残疾教养院,王藩成拆殿内木料盖周陵中学礼堂;解放后一直被非文物单位占用,又不断拆除改建,面貌全非。本世纪初,归文物单位管理,规模虽不大,但经过维修彩绘,旧貌大大改观,时不时有信徒焚香叩拜。当我问起安国寺的始建朝代和名称来历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大门前渭城区立的标志碑上刻“安国寺-明代”,市政府立的碑阴刻“明万历重修。”《咸阳文物古迹大观》:“寺创建于唐代”。电视节目也解说“创建于唐代”。
安国寺归来,我怅然若失,只好在史籍和相关文献中探幽究竟。民国21年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卷一地理志《金石》条记载:“唐安国寺造像三块……”照字面理解,“寺创建于唐代”似乎没错,唐朝289年,24任皇帝,是哪个皇帝在哪年建的?不得而知;卷四祠祀志《寺观》条:“安国寺……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国寺字,遂袭其名。明万历年重修……”与《金石》条前后抵牾,既然是唐建,就不存在“袭名”,反之,若是“袭名”,也就不存在唐建了。显然县志《金石》条语法逻辑有误,应该是“安国寺唐造像三块”。因为遗存于安国寺的许多石刻都不是这里原有的。
民谣云“先有安国寺,后有咸阳县。”明洪武四年移城治之前这里固然因有渡口、水运、驿站,商业贸易早已繁华起来,不排除在此之前没有寺庙建筑,但再早也早不过金元或宋代以前。当时的渡口附近即使有寺庙,规模也不是很大,更不会有安国寺这样的建筑。明清前的咸阳县志中未记载“安国寺”。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卷四记载无可书碑有二:一为陕西长安《百塔寺尊胜经幢》,二为陕西咸阳《唐故安国寺寂照和上碑》,说的是碑而不是“寺”。县志《金石》条记载从前面体例看同样指的是造像而不是“寺”。至于“寂照和上碑座”更风马牛不相及,碑座本是北周保定二年邑人程宁远等造像记,县长刘安国得于今秦都区马庄镇押枝村西南路口,一块是刘在旧公馆觅得,残存下半截约百余字,有“永隆二年”、“永隆”及“岁次癸卯”等字。故唐高宗“永隆”年号及则天女皇干支“岁次癸卯”(长安三年)与咸阳安国寺毫不相干。唯一可信的便是“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国寺字,遂袭其名”了。
那么,寂照和尚(上)碑又是怎么回事呢?
寂照,今兴平市人,姓庞,名法广,法号寂照,唐代高僧,佛学造诣很高,颇有名声。大和第二年(828)移居安国寺(遗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区电厂路龙华村北侧),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驾临安国寺时,都请寂照导引于前,随时对答,甚受尊崇。大和七年(833)圆寂,弟子们为他在今秦都区马泉镇魏店故居立碑,段成式撰文,贾岛之弟无可书,被后世列为名碑。碑原倒放在魏店路边,明武功康海之子康梣路过发现,后被在家服丧守制的江西道监察御史、渭城人王献移置城内寺院(即后来的安国寺)。咸阳安国寺“袭名”源自明赵崡《石墨镌华·寂照和上碑》条:“寺以碑有安国寺字,遂改名其寺为安国寺。”没有说“袭名”前的寺名叫什么;清康熙张枚《登凤凰台》诗题下注“安国寺前有凤凰台”,亦未考究“袭名”起于何时。好在赵崡不但记述了碑存放经过,而且说明了咸阳安国寺名称的来历。这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赵崡的书还未完稿刊印,寂照碑所在的这个寺院就已流传为“安国寺”了,具体定名应是万历年(1573~1620)重修期间,大门上方“安国寺”三字无疑也是此时题写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㈠唐除了京城敕建安国寺外,其他地方不会有重建或仿建;㈡《石墨镌华》最早记载了咸阳安国寺的“袭名”;㈢咸阳安国寺无论在“袭名”前或后,建筑规模都不可同西京安国寺相比;㈣未见史书及地方志书记载唐代任何皇帝和名僧在咸阳“安国寺”有过佛事活动;㈤寂照没有在咸阳安国寺做过住持,这里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遗迹和传说轶闻;㈥段成式撰写的寂照碑铭也未提咸阳有安国寺;㈦历代文人写有不少咸阳寺庙楼台的诗词,没有一首描写咸阳寺院中有如此盛况的。所以说寂照入住和寂照碑铭中的“安国寺”,绝不是咸阳安国寺。
“安国寺”三个字早不存在了,寂照碑二次移置咸阳博物馆有半个多世纪了,咸阳“安国寺”却未因碑去字废而被人们忘掉。“袭名”的咸阳安国寺就这样不仅把寂照碑和这处古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给这里留下了一段永远的历史话题,使这个本来不太起眼的古旧寺院因存放过寂照碑而多了一些宗教与历史的文化氛围。
编辑:赵刚毅 来源:咸阳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