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咸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抓住西咸新区建设的机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线为依托,各种开发区互相联动,整合资源,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科技产业带。”
西咸新区建设,是西安、咸阳乃至陕西人民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其八百多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是西安与咸阳人民最珍贵的资源,也可能是陕西能拿出来的最后一块完整的土地。因此,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必须认真讨论,科学论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这块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
正确认识西咸新区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的时代特征
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即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要充分认识与把握反映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要反映五大时代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我们要考虑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如在规划外贸产业发展时,不能不考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土地价格等优势发生了变化,引起出口结构的变化。
第二,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时代。后改革时代的变化表现为3方面,即改革的主题由“发展”到“和谐”;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到对生产力的调整;改革的手段由差别化(一部分地区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贫富一体化)。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追求质量的时代。当前,求质量时代经济发展发生了3大转型:由“极差式”发展向“和谐式”发展转型;由“血拼式”发展向“简约式”发展转型;由“以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型。
第四,中华民族的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过若干年积累发展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正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表现出来。IMF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1978年的4.9%(全球第10位)快速提升到2010年的9%(全球第2位)。从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从1978年的6.5%上升到2010年的40%,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的测算,到201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80%。
第五,西部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正在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不是产业转移,而是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我们在制定西咸新区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这些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要解决四个问题
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既要看到陕西的优势,充分发挥陕西的优势,把陕西以往一些好的做法保持下来,更要看到陕西的劣势,针对与解决陕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要解决以下4个问题:
第一,在认识方面,解决对陕西优势的理念问题。一是陕西发展的优势区域(增长区域)在哪里?是陕北还是关中?我认为,从长远看、本质看,陕西的优势区域是关中,而不是陕北。最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因此,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关中主体发展,陕北可持续发展,陕南生态发展”。二是陕西的优势产业是什么?从长远看,陕西的优势产业,既不是能源化工产业,也不是装备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关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科技产业、现代高端服务业。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虽然是陕西的优势产业,但不是最重要的优势产业,不是陕西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体制方面,解决资源管理分散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统筹科技资源的示范基地;另一方面,我们在体制上,又在不断分散资源,而不是统筹资源。近年来,陕西利用资源的分工越来越细,配置资源的单位越来越小,条条块块越来越多。就西安而言,“开发区”与“示范基地”数量多,规模小,管理分散,每一个开发区都只能是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法从整体上统筹西安的资源,形不成大气候。
第三,在产业规划方面,解决产业布局混乱问题。在产业布局方面,重复建设,重复上马,浪费资源。表现在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多、科技示范基地多;这些“开发区”、“示范基地”产业雷同,甚至内部恶性竞争。如“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很多,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既有高新区,又有经开区,不但数量多,而且产业雷同,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在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6个产业。因此,西咸新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抓住西咸新区建设的机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线为依托,各种开发区互相联动,整合资源,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科技产业带。
第四,在战略规划方面,解决短期行为问题。西咸新区战略规划不是解决几年、十几年的事情,而是要解决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西安发展问题。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地方只有经过十几届领导班子、带领几代人、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干成一件大家公认的、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在农业产业方面陕西有两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一是洛川苹果产业经过1947年到2010年63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苹果品牌,在2010年农民纯收入6352元中,苹果产业为洛川农民提供了6100元左右的纯收入。二是吴起县生态产业经过5任县委书记、5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十多年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但生态产业仅仅是初具规模,只是形成了三大生态产业(草畜产业、林果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的雏形。在城市产业转型方面有两个成功的案例值得西咸新区借鉴:一是阿联酋的迪拜25年来成功的产业转型与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路;二是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模式。所以,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追求用几年把西咸新区的所有事情都干完。
西咸新区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的总体设想
西咸新区的战略地位是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人文关怀式的现代都市区,西咸新区的产业选择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其原因如下:
第一,这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困难:一是西安的规模不够大,都市化水平低,国际化程度低。从规模看,2010年成都市的人口1404.7万人,GDP5551.3亿元,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面积529平方公里;而西安人口846.78万人,GDP324.1亿元,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面积369平方公里。二是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还很不完善。因此,必须立足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抓住西咸新区建设的机会,利用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范围,完善西安的各种功能。例如,要提高西安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加强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能容纳各种国际组织分支机构与新闻媒体分支机构进驻西安的基础设施及相应的空间;二是建设能容纳世界500强及其他公司总部的办公设施与生活设施;三是建设适合各国居民居住的高档社区及其设施;四是完善各种现代生活服务设施。
第二,这是大西安产业科学布局的需要。西咸新区的产业布局要服从于大西安产业的科学布局,以便完善西安产业体系。为此,要充分认识西安的区位优势及其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大西安的产业布局。从长远发展来看,大西安的产业布局应该是“南科北工东旅西服”,即西安的城南发展科技教育产业;城北至铜川发展工业,形成向北延伸的工业走廊;城东发展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城西发展高端服务业。
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作为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西咸新区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陕西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就业的载体不足,即缺乏产业支撑,而服务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具体说,西咸新区发展高端服务业有三个原因:一是安排新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需要发展服务业;二是服务产业与农民就业的相关度高,西咸新区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为陕西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支持;三是通过西咸新区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咸阳、西安及陕西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西咸新区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的具体设想
第一,西咸新区的产业构成。西咸新区要着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具体由8个部分组成:一是发展总部经济;二是发展会展产业;三是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四是发展现代金融产业;五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六是发展高端商贸业;七是发展休闲保健产业;八是发展庭院经济。
第二,西咸新区的产业层次。西咸新区的产业布局要有利于促进西安经济转型,提高西安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要高起点、高要求地规划好西咸新区高端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理念上要重视“四个转型”:一是由“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重视服务产业。二是由“购物经济”(商品短期条件下的非买不可)向“休闲娱乐经济”转型(不一定要买东西,而是到购物场所休闲与娱乐)。三是由“利息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重视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设计,起步就要考虑金融产业链如何延伸的问题,西咸新区不是发展存贷业务,而是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增加附加值,从而推动西安的“利息经济”向“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转型。四是由“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经济”转型。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把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与文化景点物质化、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促进西安“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把咸阳北塬丰富的帝王陵墓资源激活,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
第三,西咸新区产业发展的保证。西咸新区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要考虑大西安百千年发展的需要。西咸新区建设是在改写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在创造历史,因此在思路上要大气,要有大战略、大眼光,立足于大西安的百千年的发展。以渭河为城中河,沿渭河向东西方向拓展,沿工业走廊向北发展,把西安划分为城北、城南。西咸新区建设,首先要规划好渭河的治理与美化,在渭河水源没有解决之前,至少从上下游延伸咸阳湖,把渭河两岸的绿化搞好,建设漂亮的、现代化的渭河公园,让它成为大西安新的风景线。这既是西咸新区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产业选择与发展的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