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9 05: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教授 雷依群
独尊儒术
和其他陪葬者一样,在茂陵陵园陪葬墓中,董仲舒已和汉武帝相伴两千多个春秋了。
董仲舒祖籍河北广川(今河北枣强广川镇),后来“家徙茂陵”而成为茂陵人。据说董仲舒少年时非常喜欢由孔子删定的《春秋》这部编年体史书,他曾经“三年不窥园”而专精于研究。董仲舒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文景时期度过的,汉文帝设立了《诗》、《书》两家博士,儒家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董仲舒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始走上研究儒家经学的道路并成为一代经学名师。
汉景帝时,董仲舒被任命为《春秋》博士,汉代的博士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老师。他们可以招收学生来学习,董仲舒研究《春秋》名气很大,前来向他求学的人非常多。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他要在历史和现实中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理论根据,于是向天下的贤良文学之士征求意见,董仲舒应诏参加了当时的贤良文学对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在他回答汉武帝的对策中。这个对策后人称为“天人三策”。也就是论述天人之间的关系。
董仲舒依据儒家的政治思想,提出以礼乐教化为主要内容的德治思想,认为这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之计,这本来是没有错的,但他却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德治,他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德主生,说德治是上天的意志。他认为人间的帝王是按照天的意志来治理天下的,所以应当秉承天意而行事,应当以德治为主,以刑罚为辅。他认为汉承秦后,应当汲取秦亡的教训,要以德化民,彻底废除严刑酷法。
为了进一步强化君权,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本来“天”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董仲舒却宣扬天是有意志、有感情、有爱憎的至高无上的主宰宇宙万物之神。他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一切现象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天和人能够感应而且相通。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就会提前出现灾异来警告统治者,如果统治者不觉醒,那么大的伤败就会出现,国家就会灭亡。帝王是秉承天意来统治天下的,因此被称为天子,帝王代表天意,自然就有了绝对的统治权威。
董仲舒还认为,既然帝王的统治是从上天那儿来的,天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帝王的统治也永远不会改变。
董仲舒还从天人关系出发,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起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意,都是取之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根据阳尊阴卑的道理,臣、子、妻必须绝对地服从于君、父、夫。这样一来,董仲舒就为建立稳定的、永久的封建统治秩序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伦理依据。
汉武帝时代,茂陵文化昌盛,人文荟萃,这儿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祖籍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但可能在他父亲或之前就已经移居到茂陵,因此司马迁的户籍登记的就是“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
司马迁少年时学过耕田、放过牛羊,后来随父辈迁到茂陵,师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刻苦攻读古代典籍,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先后南到江淮、会稽山探索了有关夏禹的传说,又南渡沅、湘到九嶷山寻找舜葬九嶷的踪迹。向北他穿越汶、泗,来到齐、鲁旧地,搜集了大量关于孔孟的传说和轶事,在丰、沛一带他通过当地父老了解了许多关于秦末汉初历史人物的故事。司马迁在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过程中,还调查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人情、不同的物产和地域经济的基本情况,为以后写作《史记》积累了大量的史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回到长安被汉武帝任为郎中,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地区,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为他了解西南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山川形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任国家的太史令,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中的古代典籍,开始为写作《史记》搜集史料。但就在此时,一场意外的横祸却使他身陷囹圄。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和将军李陵出击匈奴,李陵兵败被俘,朝廷震动,大臣们对李陵的投降纷纷进行谴责,但司马迁却独自站出来为李陵辩解,一下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有意为李陵开脱而贬低李广利。于是司马迁被下狱。在狱中司马迁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和凌辱,最后还被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判处死刑。但为了完成草创未就的著述,司马迁接受了常人难以接受的腐刑。由于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多次想到了自杀。尽管如此,但他却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草创未就的事业,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要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著述。大约在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前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史记》终于完成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录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公元前97年)的历史。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编纂体例,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以进步的历史观,总结古代以至秦汉的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提出了与时俱进的通变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