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属分类: 论坛 市民交流

本版主题: 46179

今日更新: 0

投诉爆料、建言献策、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文化、求助互助、咸阳论坛。
发布新主题

三原东周儿童村  15年代养服刑人员子女305名

0 / 4816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92

主题

953

回帖

24

积分

二级

额是胖孩纸

积分
24
发表于 2011-12-8 09: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jpg
早晨起床后,孩子们先去餐厅领取早点,然后要打扫宿舍和公共区域的卫生 本报记者 周哲 摄

7.jpg
吃完饭后,孩子们清洗自己用过的碗和盘子 本报记者 周哲 摄

8.jpg
一位在儿童村生活的孩子和亲戚通电话 本报记者 周哲 摄

  一封特别的信寄至深圳,信末,是28个整齐而稚嫩的签名。
  
  信中写道:“黄阿姨(奶奶),您又寄来一千元,郭爷爷用这笔钱为我们每人买了双新鞋,每走一步,我们都会想到您。原谅我们对您的称呼,因为我们不知道您是阿姨还是奶奶……”
  
  信件发自三原东周儿童村——中国首个服刑人员子女无偿代养机构。
  
  12月5日至6日,本报记者前往探访。
  
  探访
  
  两餐无一孩子剩饭

  
  儿童村其实不是“村”,而是以一栋四层高的楼房为主的大家庭,内设宿舍、自习室、餐厅等。
  
  村内现共有工作人员8名,代养服刑人员子女46名——在读大学生2名、大专生2名、高中生3名、初中生8名、中专生5名、技校生4名,其余均为小学生。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今年20岁,最小的3岁。
  
  据儿童村负责人郭东方介绍,孩子们目前主要在儿童村附近的东周小学和西周中学读书。
  
  孩子们每次上下学,都有专门的老师带领他们列队进出儿童村。而在回村后的打饭环节,孩子们也会自动列队。
  
  5日晚,晚餐为鸡蛋萝卜哨子面、油茶,6日早餐为牛奶鸡蛋,午餐为芹菜炒肉,主食为玉米粥稀饭和馒头。午餐时,孩子们好玩的天性开始显露,期间,一男孩发现粘稠的玉米粥可以吹起泡泡,惊喜地叫出声来,最后邻桌的孩子们纷纷效仿。
  
  饭后,孩子们各自在水池边清洗自己所用餐具。经观察,午、晚两餐竟无一个孩子碗里有剩饭。
  
  下午放学吃完晚饭,孩子们开始进入自习室学习。自习室一侧,设有图书馆,内藏数千册各类图书,均来自各界捐赠。
  
  “孩子很好管理,但学习成绩都不太好。”郭建华说,担心影响学习,孩子们只有周末时才能看电视。
  
  考虑到孩子的特殊心理,村内还有装着沙袋周末开放的发泄室。
  
  儿童村创立至今已15年,共累计代养服刑人员子女305名。这一切,还要从孩子们口中的“郭爷”说起。
  
  建“村”
  
  国内首家引起轰动

  
  “郭爷”名叫郭建华,现年75岁,三原东周村人。说起儿童村建村历史,如今满脸皱纹的他,顿时神采奕奕。
  
  1961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郭建华先后在神木县中学、县广播站、县教育局工作。文革开始后,郭建华入狱服刑9年半,他的大儿子为此辍学,遭人歧视。
  
  文革结束后,郭建华被平反,回到三原东周村的他,凭借所学知识带领全村人搞起了乡镇企业。
  
  带领村民致富后,郭建华就寻思做些善事。这时,陕西省回归研究会某领导找到郭建华,说有大批服刑人员的孩子无人照管,望其出资。郭想起自身遭遇便动了心,与村干部讨论同意后,儿童村于1996年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原本用做村委会的新楼内。
  
  起初,郭建华还担心收不到孩子,不想首批就来了16个孩子。通过服刑家长与儿童村签订代养协议,儿童村负责为入村儿童提供食宿、医疗、上学等一系列服务,而所有的费用均由村内企业支付。
  
  儿童村的善举一时引起轰动,被誉为“世界第一村”。1999年11月,被中宣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共青团中央等5部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一时间,媒体纷纷对儿童村进行报道。
  
  郭建华以为会这样一直下去,直到2000年。
  
  困境
  
  三千寿庆钱捐资儿童村

  
  跨入新千年,儿童村的开支已由每年的几万增至十多万元。这时,东周村企业逐渐改制倒闭,无力支付经费。
  
  儿童村的经费转眼成了问题,“等米下锅”现象不时出现。
  
  2001年11月,儿童村断了粮。郭建华带着孩子们前往村内废弃工厂捡废铁。过66岁生日时,他又将三个子女为他准备寿庆的三千元钱捐给了儿童村。冬天天冷,因无钱购煤,他只好带着孩子们拾柴禾、捡煤块。
  
  次年,媒体以“关注儿童命运”为主题,报道了儿童村的窘境,引起了时任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正永的关注。
  
  2003年,赵正永前往儿童村调研,后召开会议。会议作出两个决定:将儿童村划归三原县司法局主管。同时,每年由省政法委、司法厅、民政厅等部门出资15万,支持儿童村建设。
  
  熬过难关,郭建华终于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社会上的爱心捐赠也纷至沓来。
  
  爱心
  
  捐款是想让孩子们读书

  
  2001年,听闻媒体报道,八旬退休老人周景颐夫妇,从云南来到三原,实地看过儿童村后,表示“愿在有生之年,每年捐助2.4万元”。
  
  2009年12月,一中年男子携子前往儿童村匿名捐款现金10万元,并拒绝工作人员开票。直到去年11月,西安某电脑城员工前往捐款,才一语道破该笔善款原系该电脑城负责人所捐。今年6月,该男子再度捐款10万元。
  
  此外,每逢“六一”等节假日,总会有各地市民自发给儿童村捐资捐物。
  
  众多捐助者中,深圳的“黄女士”让郭建华记忆深刻。
  
  从1998年开始,黄女士除自己捐款外,还发动周围20多人捐款。2000年秋开始,每到开学,儿童村就会收到黄女士等人寄来的捐款。
  
  然而,孩子们有了疑惑,不知该称捐款人为“阿姨”还是“奶奶”。与黄女士通过电话的郭建华,多次想请新闻机构采访她,让社会知道她的爱心行为,可都被其拒绝了,郭建华只好组织孩子们给黄女士写信。
  
  后来,黄女士在信中告诉郭建华:“这些钱来之不易,我们都是家庭妇女,都是五十、一百凑出来的,捐款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孩子们读书,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据媒体后来报道,黄女士现年46岁,曾在广东一百货公司当营业员,而她所捐款项,均是平日节省所得。
  
  黄女士等人的爱心没有白费,儿童村的孩子们用行动,证明了爱的价值。
  
  成绩
  
  路灯下看书后考上大学

  
  儿童村所代养的305名服刑人员子女,遍及陕、川、甘、豫、辽、鄂、晋等10省区。经儿童村代养,他们有的开起了商店,有的考上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
  
  这其中,以儿童村首名大学生阿林(化名)最为典型。
  
  据郭建华介绍,1996年他见到阿林时,他正在路灯下看书,随后将其收入儿童村代养,供其读书4年。直到2000年儿童村遭遇巨大经济困难,郭建华才让亲属将阿林领回。
  
  4年后,阿林以617分的高考成绩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目前已在甘肃某部队工作。
  
  此外,经儿童村代养,25岁的李明(化名)在西安开起了电脑专卖店;23岁的周龙(化名)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前往国外深造;29岁的赵兴(化名)所做“朱元璋”、“满族少女”两件雕塑作品被中国蜡像馆收藏……
  
  忧虑
  
  很多孩子无法代养怎么办?

  
  如今,儿童村的经费已不成问题,却有另一件事让郭建华感到忧虑。
  
  东周儿童村成立后,西安、北京、河南、青岛等地纷纷效仿,全国设立了十多家儿童村。
  
  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监狱服刑人员约156万,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近46万,占总数的30%,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容量几十人的儿童村,相比于60万未成年子女,仅是杯水车薪。
  
  我国法律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当父母长期不能对未成年子女履行监护职责时,其他监护资格人必须承担监护职责。如此,一旦亲属无力或不愿抚养,服刑人员孩子极易揣着一颗冷漠和仇视的心流浪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强调的保护架构,是基于社会、学校、家庭三重保护之上的。然而,一旦父母缺失,该架构就不再健全。在辍学之后,孩子就面临着流浪社会的命运。
  
  社会广泛建立的儿童福利院,主要救助对象为孤残儿童、弃婴,而父母为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并未被纳入其保护救助范围。
  
  相比于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子女往往有亲属,又不符合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无亲友投靠”的标准,无法对其进行救助。
  
  “对服刑人员子女的保护,在法律上尚空白。谁能为更多服刑人员子女建立一个家?”郭建华站在大门口,望着上学的孩子们消失在雨中后说道。本报记者蒲晓旭
神经病有所好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