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作坊里的生产设备被现场捣毁
黑作坊的生产设备简陋,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简陋民房变身“生产车间”,水源是井水;“泡豆王”使豆子膨胀;“添加剂”给豆腐上色,杀菌、消毒基本没有;现场黑水横流、气味令人作呕……
这就是隐藏在秦都区魏家泉村7组的一家豆制品黑作坊。昨日,接记者举报后,黑作坊被工商、质监、食药三部门联合现场捣毁;近百斤已经加工完毕、准备销售的豆腐及豆腐干被捣毁、深埋。
市民举报
农贸市场的豆制品来自黑作坊
昨日,市民张先生打来电话反映,秦都区古渡街办魏家泉村7组有一家专门制作豆制品的黑作坊,水源是井水,没有任何证件手续,院内卫生状况不堪入目,简单制作好后,直接把豆制品销往附近农贸市场,卫生安全令人担忧。
“就在村子里面,天天关着门生产,酸臭的气味离十几米远都能闻见。”张先生说,“这些豆制品有食品添加剂,这要是把人吃出啥问题了,咋办?”
张先生说,这家黑作坊已经存在了半年左右,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以前也被相关部门查处过,但是过后没多久又开始生产了。“村子旁边就有一个菜市场,里面估计就有这种黑作坊制作出来的豆制品,我自己可以不吃,但不知情的人长时间吃,肯定对身体不好。”张先生说。
记者调查
恶臭扑鼻垃圾成堆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来到古渡街道办魏家泉村7组,沿着一条长约500米的沟道坡向北走去,道路两旁的垃圾随处可见。
紧贴着作坊的一侧是一间土厕所,另一侧是个垃圾堆,散发出的阵阵恶臭让人恶心。作坊前是一条水沟,一阵阵恶臭扑面而来,沟内水呈灰蓝色,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和豆腐渣。
记者顺着这条“水沟”找到了一处独院,大门紧闭,门口堆着不少炭块,从坡道高处往民房内看去,一根约10米高的烟囱,冒着黑烟,院内偶尔传出的说话声。知情人说,制作豆制品的黑作坊就隐藏在这间民房内。
制作现场
气味酸臭污水横流
一踏进所谓的“工作间”,仿佛进入一个垃圾分类场,用石棉瓦搭成的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四周零零散散地用大桶摆放着剩余的豆腐渣,现场气味酸臭、污水横流。
几张约3米长、1.5米宽的案板上摆放着大量的半成品豆腐干,砖头墙上是一层层压榨豆子时溅出的白沫,一旁的案板上放着一袋用来膨胀豆子的“泡豆王”和几大袋“石膏粉”。在最大的蓝色塑料水桶内,记者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不少树叶、棉絮等杂物。而这样的操作间旁,竟是一个堆放着大量废旧电脑配件、生活用品的垃圾堆。
现场捣毁
黑作坊被责令停产
记者将了解到的情况反映给咸阳市质监局秦都分局、工商秦都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秦都分局,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检查。在魏家泉7组沟道坡内的民房内,工作人员检查了生产厂房和相关设施。
“这是典型的黑作坊,就是咱最近一直打击的对象。”咸阳市工商局秦都分局吴家堡工商所副所长王治说,这种制作厂房,根本不可能达标,更不可能审批执照。工作人员随即要求作坊主对制作的豆制品进行收集、销毁,并责令该作坊停产。
作坊主人郭女士说,她和家人来自湖北某县,半年前开始经营豆腐品加工,每天就能够生产约100公斤,主要销往附近菜市场和农贸批发市场,屋内木板上晾晒的豆腐块只是半成品。
工商、质监、食药及古渡街道办工作人员联合将剩余的豆制品销毁,并将部分设备进行销毁、扣押。工作人员提醒市民,食品安全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无证经营的黑作坊质量也没有保障。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查看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及卫生许可证。本报记者赵方/文侯建勋/图
(●奖励线索提供者张先生50元)
■小资料
食用石膏粉主要用于制作豆腐制品,其中砷含量有严格限制,否则,人吃了砷含量超标的豆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等症状,甚至导致砷中毒酿成更大病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