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谷村的黑网吧非常简陋,电脑和桌椅也很破旧 本报记者 侯建勋 摄
本报讯(记者 李媛)昨日上午,根据村民及学生的反映,记者来到夏胜辉居住的安谷村及临近的段家堡,发现有两家网吧,其中一家网吧没有任何手续,已被咸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现场责令关闭。
昨日上午11时许,安谷村一间破旧的简易房内,聚集了许多村民。据村民反映,附近有两家网吧,孩子们经常去上网,他们对此也表示无奈。随后,顺着村民指引,记者来到位于段家堡的“网络会所”,在没有出示身份证的情况下办理了临时上网卡,但在里面并未发现未成年人上网的情况。
紧接着,记者又寻找村民反映的安谷村内的一家网吧,在向村民询问的过程中,多数村民表示并不知道村子里有网吧。而在几个中小学生的相继指引下,看到一家并没有任何标志的网吧,非常隐蔽。
从外围看,这是一家普通的村民住房,进入后发现里面有三道门,最外面是老板经营的商店,中间是自行车保管站,进入最里面的一道铁门才是网吧。在采访的当天,该网吧并未营业,但在采访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在此上过网。
随后,记者向咸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举报,支队队长张凡同两名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位于安谷村的网吧,执法人员对该网吧进行了检查,发现这个网吧内部非常简陋,桌椅和电脑也很破旧。网吧老板称,这段时间一直没有营业。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网吧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存在安全隐患,执法人员对老板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关闭。
而位于段家堡的名为“网络会所”的网吧,在相关部门备案,有营业手续。但是经过执法人员的严格检查,在这里上网的70人,用身份证实名登记的只有45人。执法人员对网吧老板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警告其坚决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
张凡表示,目前咸阳市区的网吧基本上都已备案,执法人员每个星期都会进行检查。城中村的黑网吧一般都比较隐蔽,执法人员很难发现,如果市民发现黑网吧,可以向咸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拨打举报电话:12318。
师生印象
“孩子性格内向 挺乖”
昨日上午8时许,13岁少年夏胜辉选择3号桥,然后以最极端的方式——飞跃而下,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据了解,事发前该少年就其放弃读书一事立了字据。
“真没想到,这么乖的一个孩子,会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前从未发现他有轻生的念头。”夏胜辉的班主任表示,他们都对夏的这种行为表示“很痛惜”。
班主任:
未发现有轻生念头
与其亲人讲述不同的是,在夏胜辉所在班级班主任屈老师的印象中,夏虽然转学来新学校不到3个月,但与周围同学相处还算融洽,“孩子性格内向,挺乖,很多老师都喜欢他。”
至于夏父母所说他喜欢上网的情况,屈老师表示“好像有这种情况”,但上网逃课的情况却不多,“应该只有一次。”
屈老师说,早在事发前一天夏胜辉就没去学校上学,她还因此打电话给夏的父母询问情况。昨日上午,夏在电话中向她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去学校上学了。“我还正劝着他呢,他那头就把电话挂掉了。”
“真没想到,这么乖的一个孩子,会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前从未发现他有轻生的念头。”屈老师表示,她已向学校领导做了情况汇报,他们都对夏的这种行为表示“很痛惜”。
同学:
曾说父亲不喜欢他
夏胜辉同班同学袁强,也是在这学期转学至咸阳的。两人都住在安谷村,相隔不足20米,经常一起上下学。
袁强说,就在上周周一时,还听到夏胜辉说他父母吵过架,“吵得很厉害。”放学回家的路上,夏胜辉对袁强说,自己的心情非常不好,“他说爸爸不喜欢他,他想回四川。”
专家呼吁
请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国家高级心理教练、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豫成对夏胜辉的这种轻生行为表示“很痛心”,采访中他不断重复,“实际上,在中国目前还有很多个‘夏胜辉’,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溺爱导致偏激
李豫成将夏胜辉归至留守少年的行列中去。他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影响很重要。而对于大多数留守少年来讲,往往自小就与父母分居两地,生活中缺少了父爱母爱,必然导致性格有缺陷。
此外,大多数老人(爷爷奶奶)在日常中过分溺爱等,只要孩子提要求,不管对与否,就会尽量满足,日后一旦有不顺心,孩子内心就会失落,就会有挫败感产生。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走向偏激。
重视生命教育
较之目前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德育教育等,李豫成认为,让孩子尽早接受生命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珍贵,但很多年轻人就是不知道这点,很可惜。”李豫成说,具体到夏胜辉,他轻生的念头其实早已萌发,如果他有敬畏生命、生命诚可贵等意识,实际上他完全有很多的时间与空间,将自己这种轻生的念头及时遏止住。
关心的不应只是吃穿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吃穿上都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父母大多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了”。
但正是这样,李豫成认为,往往很多家长就误认为,自己已将孩子照顾得很周到了。“其实不然,比起日常的嘘寒问暖,关心孩子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等问题,其实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心、关爱。尤其是留守孩子,更应该注意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记者手记 是谁扼杀了生命之花? 一个本应怒放的青春,随着“噗通”一声而四溅的渭河水花,走向覆灭。 惋惜生命脆弱之际,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扼杀了“夏胜辉”,扼杀了这朵本应绚丽绽放的生命之花? 夏胜辉年仅13岁,作为未成年人,他本来没有任何机会进入网吧,如果不进入网吧,他根本无法接触到让他顿感生活没意思的网络游戏。如果不感生活没意思,他就不会轻生。逻辑,似乎应该是这样。 当然,表面看来,直接导致夏胜辉最终选择轻生的,是其迷恋上了网游,并且其关于买电脑的要求遭到了拒绝。 然而稍作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不然。 几乎夏胜辉所有的亲人都讲,事实上早在事发前很多天时,他们就曾发现了夏胜辉有了轻生念头。按照常理,从彼时至事发,我们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夏胜辉的这种轻生念头进行遏止。比如,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对他日常举止的观察等。然而,我们疏忽了。 留守孩子心灵健康问题,一个被媒体持续关注的话题,却再次在夏胜辉轻生事件中扮演了分量不轻的角色。选择在外打工,固然可以维持生计,但若这一切要以牺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为前提的话,这种生计方式,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值不值得? 采访中夏胜辉的舅舅一直强调,“夫妻俩(夏胜辉父母)辛辛苦苦在外打拼,十多年来也攒了不少钱,还不都为了给他(夏胜辉),现在人没了,要钱有啥意思?” 留守孩子的性格往往偏激,除了与老人过分溺爱、家长疏于引导有关外,孩子内心本身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同龄人作比较后产生的自卑感,也是形成这种性格的重要因素。 心理专家李豫成说的极是,目前社会上铺天盖地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等固然重要,但相较之下,生命教育才是始终应摆放在所有这些教育中的首要位置才是。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遗憾的是,环视周身,关于生命诚可贵的专题教育却少之又少。 综上可以看得出,是我们大家一起,扼杀了“夏胜辉”这朵生命之花。 一个夏胜辉我们可以进行深入解读,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实际上目前现实中还有N多个“夏胜辉们”。 为了杜绝下一个“夏胜辉”走向轻生,倾注更多力量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变化,迫在眉睫。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黄香梅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