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夏胜辉(化名)的父亲蹲在河边一言不发,儿子的突然离去,让他无法接受
孩子的母亲焦急地痛哭起来
救援人员下水拉网寻找孩子
孩子在作业本上留下了一纸“放弃书”,“3号桥”三个字特别刺眼
“我自愿放弃读书,口说无凭,特立此字为据。”末尾处工工整整地加上姓名:夏胜辉,立据年月日:2011年11月14日,之后他还看了约10分钟电视。随后,便上床休息。
昨日上午一大早,他“头也没回地”,从咸阳3号桥中央纵身跃下。
一个成长了不足14年的青春之花,悄然凋零。
截至昨日下午6时许,他的尸体仍未找到。
现实的悲剧
家长悲伤过度数次昏厥
昨日上午10时许,3号桥事发点上百市民围观,桥两侧长百米的车道被临时停靠的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占据。大家三五成群地围聚在一起,议论着方才发生在这里的少年轻生事件,“太可怜,那么小的年纪,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会选择轻生?”
桥中央位置处,不时有人将头伸出桥外,探视桥底。桥底渭河水面浑浊,水流较急。大家都说,那里,就是当时少年跳桥的准确位置。
距离桥中央约10米,数十人将少年的父母围住。两位家长双双瘫坐在地上,两颊泪痕清晰。看上去他们年纪不大,35岁左右的样子。旁边的市民说,两人因过度悲伤,从一个多小时前到达现场后,哭昏厥了数次。
整个过程 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110报警平台显示,市民第一时间报警的准确时间为:昨日上午8时20分。
辗转获悉,报警的是一位名叫李保欣的副59路公交车司机。
李保欣电话中回忆,昨日上午8时许,他从咸阳开车至3号桥北头时,隐隐约约看见桥中央位置栏杆内侧,有个人一手扒着栏杆,呈半蹲姿势,身体向桥底下倾。“不好,有人轻生。”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那人已经从桥上跳下去了。
随即,李保欣停下车,打电话报警。
“从发现到他跳下去,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电话中,李保欣对少年的轻生行为表示“很吃惊”。当时车上还有不少乘客也目睹了少年轻生时的情况,“他头也没回就径直跳下去了。”
背后的故事
3月前他才转学至咸阳
“真没想到,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昨日事发地,一名男子哽咽道。他眼睛红肿。男子名叫卢权,是轻生少年的舅舅。
卢权说,外甥名叫夏胜辉,今年13岁,下个月4日,就是他14岁生日。这学期,夏胜辉才从四川广元老家转学至咸阳,目前在秦都区某中学读初二。
十多年前,夏胜辉的父母双双来咸阳打工。那时,夏胜辉刚刚学会走路。同村里许多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此后十多年间,他便一直与在家料理一切的爷爷奶奶生活,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
“平时两个老人有些宠他,只要他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尽量满足。孩子从小性格很开朗,有些倔。”卢权说,虽然这样,但他印象中外甥的成绩一直还不错,在班上属中上等。
去年上中学后,夏胜辉的功课也一下子多了起来,考虑到压力大,与爷爷奶奶有代沟无法有效沟通等问题,这学期,夏胜辉从老家转学至咸阳就读。
“到现在为止,孩子到咸阳满打满算还不到3个月。”说到这里,卢权再度哽咽。
转学后他迷上网游
在夏胜辉的小姨卢琴看来,转学后的夏胜辉变化很大,“以前我姐、姐夫回家看他,他还表现得很高兴,也很乐意与爸爸妈妈一起聊天,但转学之后,放学回家后很少与父母沟通。”
除此之外,从农村转学至城市的夏胜辉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据他舅舅卢权讲,夏胜辉曾对他说过类似“每天不上网,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的话。
夏胜辉所在学校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但他回家几乎都在晚8时以后,而学校距他们居住的秦都区安谷村,骑自行车只需约4分钟。
“他还是嫌我们上回没给他买电脑,一定是这样,一定是。”情绪稍微有些平复的夏胜辉的父亲夏志说,十几天前,夏胜辉希望能给他买台电脑,他当时的理由就是,“这样可以方便我上网。”
外出打工十多年,虽然家境也算殷实,但考虑到孩子迷恋网游不好,夏志拒绝了孩子的买电脑要求。之后,夏志与妻子卢彦多次听到孩子说过与“生活怎么这么没意思”、“不想上学,想回四川”等类似的言语。
立字据放弃上学
夏胜辉的母亲卢彦说,因买电脑遭拒,夏胜辉曾三次离家出走,虽然最终每次都被他们找回,“但从他的话中就能感觉到,他已经有轻生的念头了。”
事发前一天,夏胜辉就离家出走了一整天。到晚上8时许,他“才又慢悠悠地”回了家。然而,据夏志讲,回到家后,“他就不停地鼓动我们不要再逼迫他上学了,他真的不想上学了。”
为缓解孩子的情绪,当晚,夏志与妻子卢彦装作暂时答应了孩子的辍学要求。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时兴起的夏胜辉竟当即取出笔和纸,就其放弃读书的一事立了字据:“我自愿放弃读书,口说无凭,特立此为据。”字据落款为“夏胜辉”,后面还有立据的具体年月日。
夏志回忆,立据完毕后,夏胜辉并无任何异样,同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了会儿电视后,就上床休息了。
最后三个字“3号桥”
昨日上午,夏志与妻子7时许起床。他们习惯性地到儿子房间里叫他起床上学时发现,夏胜辉早在他们之前就起床了,但他也对他们表示,自己不会去上学,“字据都立过了。”
无奈,夏志以“给班主任老师打个电话,感谢人家这么长时间来对你的照顾与关怀”为由,让儿子跟班主任通话。他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让班主任说服儿子重返校园。然而,约五六分钟后,夏胜辉从房子外走进来,放下手机,还是不愿意上学去。
就在夏志与班主任老师通话的时候,他看到儿子走出了家门。没背书包,没带课本,没换衣服,没跟他说任何话。
夏志走进房子,发现儿子头天晚上所立的那张字条下多出了几个大大的字:3号桥。而这,也成为夏胜辉轻生前书写的最后三个字。
“有什么话不能对我们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夏志哭泣着喃喃地说。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奖励线索提供者李先生80元)
本报记者 黄香梅/文 马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