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咸阳人把去西安叫进省,西安人把到咸阳叫下县,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界限分明,两座城市市民的心理距离远不止实际的25公里。
如今,从咸阳到西安,不管是走世纪大道,还是机场高速,或是西宝高速,从视觉上很难区分是穿行于两座城市之间。
十年变化,来自于咸阳与西安主动对接,形成“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共识。十年变化,来自于西咸两市“1+1大于2”的创新实践。
从2002年西咸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加快推进,十年历程,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一个认识更深化的过程,咸阳人以实际行动再一次印证了一句名言: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从认识到行动,再从行动到认识,这是思想观念解放再解放,认识水平超越再超越的过程,更是内生力量积聚释放、再积聚再释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002年底,西咸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 “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和环境同治”的“八同”合作发展战略。
从害怕被“吃掉”、远离西安到拥抱大都市、追求“八同”目标,这是两市决策者审时度势,调整发展理念的新突破,更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大飞跃。
2008年全省“两会”上,千军昌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西咸一体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两个城市的相加,而是需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上,审慎布局、充分规划,全盘运作、推动发展。”“应该继续坚持提升境界、敞开胸怀、主动对接、实现双赢十六字方针。”他明确表示,深入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要以思想观念融合为先导,基础设施对接为突破。
2009年6月,西咸一体化进入国家层面,咸阳人更清楚地感受到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升的迫切性。
如何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咸阳以干部培训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求得新的突破。
市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把基层干部培训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聚合优势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效能,强势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任务落实。
2010年初,伴随着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号角,咸阳“三新”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明确新目标、提升新境界、争创新业绩”进行大讨论,慎思考、细谋划、鼓实劲。
以“三新”主题教育活动为开端,市委于2010年3月19日-5月28日,对全市1298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市委党校分8期进行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专题轮训。集中解决一些干部的思维模式、能力素质、知识层次,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并务求取得实效。干部群众评价,这次轮训是咸阳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培训内容最丰富、效果最好的轮训。
今年3月至5月,市委分9批对全市2767名村党支部书记在旬邑集中轮训,这一做法得到省委书记赵乐际的高度肯定。
权威人士认为, 这是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政治上最大的关心、思想上最大的促进、理论上最大的提高、工作上最大的充实、智力上最大的保证”。
这是具有咸阳特色的干部培训模式:
--“请进门”主题培训。全市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中央部委领导走进《咸阳大讲堂》,解读关天规划、大都市建设等,目前已举办专题报告会34场次,培训干部8400多人次;
--“走出门”挂职培训。选派165名优秀基层干部赴上海、天津等11省27个市挂职学习,让干部在经济发达地区“换脑取经”。选派163名有发展潜力的县级后备干部,到企业、金融、信访、“双创”等一线,经受锻炼。选派100名市级机关科级干部挂职担任乡镇(街道)副科级领导,兼任村(社区)有关职务;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举,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酝酿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也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心聚,泰山移;智力聚,万物可变矣!
从“八同”思路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西咸合作发展到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战略,发展平台不断扩展,在这日益扩展的平台上,咸阳人劲弄发展潮,勇踏机遇浪,引领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就是一个小西安,西安就是一个大咸阳。”要发挥资源优势,打好合作攻坚战,专家学者如此说。
从政府到民间,从精英到草根,不同的声音交锋于一个主题: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都市,辐射大关中,引领大西北。
水到渠先成。在西咸新区建设的壮阔画卷里,这渠就是基础设施。咸阳超前谋划,提前做起了基础设施对接的大文章。
咸阳城区最大的渭河桥--- 渭河上林大桥经过几年建设,此前通车,这是距离西安最近的一座渭河大桥,为西咸之间的资源流动架起了一个更便捷的通道。即将竣工的兰池大道和渭河横桥工程,为西咸新区渭河北岸开发建设搭起主骨架。
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开局之年,泾渭新区启动“四路两桥一带”,即启动上林北路、秦汉大道、正阳大道、兰池二路、正阳渭河大桥、正阳泾河大桥和渭河北岸生态景观带等七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与西安的对接。
路在延伸,车在奔驰。咸阳主动上门,积极协商,促成西安公交K630延伸至秦都区陈阳寨,西安K606经延伸,从西影路直达咸阳世纪大道口,西安701路公交车从安灵苑直达咸阳奥林匹克花园。
“小障碍”影响大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出资1.9亿元回购渭城、秦都两桥,实行免费通行,西咸之间真正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咸阳开通副59路公交,从咸阳火车西站直达西安……西咸两地群众在西咸一体化推进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方便。
携手互补,互补产生强大合力。咸阳人创造条件,优惠政策、优化环境,优质服务,主动承接西安企业外迁。2006年,西电集团抢占先机,西电工业园率先登陆咸阳市秦都区,成为这股热流的先行军,现在,投资12亿元的西电工业园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二期建设全面启动,西电工业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50.6亿元,上缴税金3.26亿元。至今,咸阳承接的西安外迁企业多达上百个。
党政推动,民间互动,激流涌动。在这股激流中,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成为最突出的表现。短短几年,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在咸阳建成,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落户咸阳,咸阳学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省会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咸阳成为该经济区的重要核心。2010年2月,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12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西咸新区为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西咸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西咸新区,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咸阳人以更加迅猛的方式推进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一时间,305平方公里的泾渭新区版图上,投资考察者身影不断,开工建设的鸣炮声不绝于耳,机械车辆的轰鸣昼夜不停。
60万吨煤甲醇项目开工、年产1250吨的微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成功试车……
2010年,泾渭新区实现招商引资工作重大突破,全年签约及在谈项目7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其中,北京太伟集团城市综合体、原点新城二期、投资100亿元的陕西有色新能源产业化园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滚滚热浪之下,思想认识再度提升。2011年,省委省政府调整西咸新区管理体制,将建设主体由“以市为主”变为“以省为主”,省上成立西咸新区管委会。建设模式也由原来的泾渭、沣渭两翼推动变为“组团发展”。
平台拓展,发展升温。2011年7月28日,这是一个值得写入西咸新区建设历史的日子。这一天,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生态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等重要骨干和节点的26个总投资461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标志西咸新区揭开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田园都市”序幕。
新区建设,基础先行。总投资182.7亿元的西咸新区西咸北环线建设项目,串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和外围组团的交通运输大通道,与西咸新区“五横五纵”城市道路骨架网以及连霍线、京昆线、包茂线、福银线等多条国家高速公路相连。
新区建设,生态为重。西咸新区沣河综合治理项目和秦汉新城五陵塬绿化暨生态治理项目将重塑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生态长廊,贯穿绿色廊道于组团之间,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城市建设区和绿色空间的高度融合。
新区建设,民生优先。西咸新区是站在整个西安大都市的角度上,不是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新的城区建设。沣东新城保障房项目、秦汉新城渭柳佳苑公租房项目、秦汉新城清华中学等项目的建设正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理念的充分体现。
新区建设,科技引领。沣东新城项目作为西部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和体育会展中心,以高新技术和会展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都市农业等产业,力争5年内引进20家以上台湾高科技龙头企业和200家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如同一列动力强劲的机车,在咸阳地域内,他牵引前行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有一个个县、一个个镇、一个个村和无数的“微量元素”。
牢牢抓住西咸新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新平台,拓展新空间,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支撑咸阳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加快推进西部强省建设中彰显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建设大都市,基础大夯实。西咸经济一体化合作协议签署十年来,咸阳市将重点放在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发展基础产业项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上,同时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把重点工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来抓,着力加快流通市场、旅游设施和居民商住区项目建设,大大加快了一体化建设步伐。
“十一五”期间,咸阳完成了泾渭新区的战略策划和总体规划;兰池大道全线贯通,渭河横桥即将建成;渭河生态景观带、秦汉大道、上林北路等工程全面启动。沣渭新区(咸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实行高新区与秦都区合作共建机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彬长旬能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县域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十一五”末,平均规模达到63.3亿元,是2005年的2.8倍,10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2010年度,在全省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考核中,咸阳13个县市区有7个县市区位次前移,5个县区保持上年位次。彬县首次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实现了我市“十强县”零的突破。
建设大都市,品位大提升。 十年来,我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城市发展品位不断提升。咸阳主城区、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82.5平方公里、192.4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32.5平方公里、48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5平方米,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集中供热率达到43%以上。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8天。2010年11月19日,全国爱卫办批复省爱卫办:咸阳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2010年12月,咸阳成功跻身省级园林城市;2011年7月5日,省政府批复,授予咸阳市省级环保模范城荣誉称号……
建设大都市,实力大增强。2010年,我市顺利实现“三个千亿”的发展目标,即生产总值过千亿、固定资产投资过千亿、规模工业产值过千亿。全市财政总收入再上新台阶,累计完成1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56元,比上年增加850元,增长20.2%,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2011年初,咸阳市再次被评为全省201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这是自2007年全省开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一来,唯一一家连续四年荣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建设大都市,信心大提振。 步入新十年,咸阳人对未来多了一份自信:“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等十项经济社会主要发展能指标实现“翻番”。
市委副书记、市长姜锋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出战略部署:围绕“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的总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全面小康咸阳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个翻番”、“三个上台阶”、“四个着力提高”既是信心,更是勇气,它预示着咸阳迎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