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咸阳农村有一支3000多人的庞大队伍,他们被称为“乡村气象信息员”,承担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有效规避气象灾害的任务。
昨日,来自渭城区的145名气象信息员和协理员,参加气象信息和农业灾害与防御的知识培训。
他们覆盖咸13县市区
2008年冬,咸阳曾遭遇暴雪天气,过去的几年也遭受冰雹和干旱。今年夏秋,连续三四场大范围降雨,造成很多农家受灾,这些都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
渭城区副区长马秋实说:“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组建是有必要的,对信息员队伍的培训,是为更好地服务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尽最大可能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保护群众财产安全。”
从咸阳市气象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咸阳市已经建立起来一支3000多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平均年龄不到50岁,大部分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主要由各村村支部书记担任,有的地方也由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官、水库管理员等兼任。
防灾减灾为农服务
2008年,李娜来到渭城区兴隆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她还肩负着气象信息员的职责,运用气象信息知识指导农民生产、生活。2010年4月,她被评为我省优秀气象信息员。李娜说,去年春节前,为了赶春节上市,卖个好价钱,兴隆村村民提前着手种植西红柿。可由于种植气温过高,出现大面积了死苗现象。“刚开始,有几名村民反映自家的西红柿苗有死亡的现象,后来的几天,这种现象在全村都出现了,还蔓延到了周边村镇。”
李娜及时联系农业专家,指导农户进行补种,最大限度帮村民挽回了经济损失。
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立,在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咸阳市气象部门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有效地解决了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实习记者吴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