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要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和西咸新区建设”,标志着西咸新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枢。
三步走
实现西咸一体化
西咸一体化分三步走,一是形成西安都市圈,围绕西安核心城市组成西安都市圈,经过5年时间,800万平方公里、850万人口,西咸新区拉开骨架形成大西安都市圈。二是实现国家级中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10年左右建成国家级中心城市,真正实现一体化,凸现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四大领域优势。三是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紧紧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大都市,突出国际吸引力、开放兼容力、核心竞争力,在西部地区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
三大创新
建设宜居现代田园城市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发展,应该反思工业化引领城市化的道路,把城市化作为一个硬体,以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主线,以社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建设西咸新区,要改变过去以GDP为核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树立以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建覆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特别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重点在户籍制度、就业、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加快探索。以就业为核心组织产业,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角度出发,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改变城市建设“摊大饼”,实现“组团式”发展,把城市建设得更宜居,具体的讲可以分为三个创新。一是城市发展理念、思路、战略的创新,用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城市化,西咸新区发展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就是将城市布点于广大农村,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注重创新驱动、知识经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二是城市发展形态的创新,过去城市发展形态就是摊大饼,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大城市无限制扩张,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带动农村边际效益递减,透支土地红利,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打造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以现代建筑群为主体的城市景观镶嵌于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林之中新型城市形态,形成大中小城市城镇相间、城市与乡村相间、疏密相间、动静相间的若干现代城市群落。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打破透支红利的发展模式,向城市建设投入,城市发展模式应该重视社会建设。重视社会建设,一个是城市本身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核心,以城市的管理,城市的服务为核心;另外一个是让农业通过集约化,通过升级改造,通过一加一大于二提高附加值,使农业产业变为真正的城市产业,以及工业,制造业,信息产业园等,用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
三大国家战略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西咸新区具有三个战略制高点:第一,国家开放战略,我们是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家向东部开放的一个门户,向西部开放的枢纽。第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成为国家能源接续系的一个中心,成为国家能源战略交易配置中心,能源融资中心,包括能源的中下游产业。第三,国家产业转移战略,西部大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转移,东部的产业逐步向西部转移。产业转移就有新兴工业化道路、集群、集约发展,例如成立北京、上海的后台服务中心,集约化发展产业群。
三种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
西咸新区有条件、有能力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示范区,走出一条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路。一是创新基层组织治理模式。突出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推进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在城市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在农村构建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结构。同时,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利益协调机制,探索社会转型期群众权益特别是农民利益保障的新方法新途径。二是组建以就业为中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进城农民建立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的机制,使其稳得住、能创业;对于来新区的建设者和本地户籍人口建立平等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制度,使其留得下、有发展。核心是在新区实行鼓励吸纳就业人员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比如对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现代农业企业按就业人数给予政府补贴和减免税等优惠。三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在基本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义务教育、人口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在新区率先探索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性机制、购买服务方式,非基本公共服务推行市场化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