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元方 于 15-10-23 11:42 编辑
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在陕西,关于面的做法和吃法就可以总结出近百种,不乏有每天不吃面就心慌的“面肚子”老陕们。
你知道旧石器时代就有面粉么? 作为地道的面食党,你知道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面粉么?也许你会想到打猎得来的肉类和野果,不过事实上,我们祖先的食谱比现代人想象得要丰富。有研究者对旧石器时代研磨工具进行了分析,发现残留着不少植物淀粉颗粒,它们最有可能属于燕麦,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加工燕麦的证据。
最早的面不叫“面”
小麦原产西亚北非一带,传入中国的历史不算久。然而中国却比其它国家更早发明了面条。汉代文献上的“汤饼”就有学者认为是面条的雏形,北魏的“馎饦、水引”做法已经可以算是面条了。所谓“博饨”就是老陕们经常吃的“烩面片”。
陕西忒忒的地方面 如今随着面条的规模化生产、小麦的普及,面条可以成为我们每日三餐的主食,这又是何等的庆幸。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人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而这些忒忒的陕西地方面,你又尝过几种呢?
麟游血条面 在众多面条品种中,知晓麟游血条面的人恐怕不多。其实血条面的做法并不复杂,西府麟游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杀猪宰羊时,将鲜血过滤干净,然后用血拌面粉,几经折叠压薄,切成细条,蒸熟晾干,吃时放入浓汤锅煎煮,您若舀一碗煮好的血条面,油汪汪、黄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闻着喷香,看着更眼馋。
合阳踅面 踅(xué)面,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被称为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最早方便面。“没吃过踅面没看过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更加说明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踅面是用荞麦和小麦磨面,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吃时在沸汤中一烫,调上猪油、大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即可,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现在合阳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镇踅面最为正宗。
子洲杂面 “薄如纸,细如线,放在锅里莲花转”这是人们对子洲杂面的赞誉。将碗豆和小麦按各半兑在一起,推磨成面,再加少许沙蒿面。将面擀薄切细,下出的面不仅有麦面的筋道,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豆香味儿。做好的杂面只见油花圈圈,芝麻点点,葱花片片,青、黄、绿各色分明,还未食用,已满足了视角的享受。
耀州咸汤面 在陕西铜川耀州人的饮食中,最以咸(han)汤面、荞面饸饹和窝窝面久负盛名,被誉为耀县“三面”。和名满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来,咸汤面则知名度小得多,只在当地受欢迎,并没有打出铜川,走向三秦。据说,老舍先生当年途经此地,吃了咸汤面,盛赞“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如今,外地人盛传“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县”。
澄城手撕面 原名“撅面”,现名“手撕面”。用手撕出来的面劲道爽滑、具有弹性,跟平时用机器或者刀弄出来的截然不同。
韩城羊肉糊饽 羊肉糊饽是韩城一大特色美食,上等的农家自磨面,手擀成圆形的面片后,放到油光的铁烙饼锅上,烙到六七分熟的时候取下,然后切成韭叶那么宽,放进熬好的羊汤内,加上佐料,一锅泛着浓郁肉香而不惺的羊肉糊卜就这么做成了。
礼泉烙面 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礼泉人普遍喜欢吃烙面,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是早汤午席。一般都切成面条,浇了臊子吃。这烙面看似像煎饼,却不是煎饼,具有绵软筋韧的特点,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
看完的小伙伴们,可别流口水呀,这就是陕西面食王国的独到之处,只可被模仿,不可被超越!身为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有某有感到一丝丝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