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首次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陈俊锋说,全会通过的《决定》以文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探索创新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方式、文化功能实现方式为主线,以文化强国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是我国文化科学发展的宣言书和路线图。
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市各宣传部门学习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市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市级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立即组织干部职工,安排专门时间,拿出精力,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班等多种形式,读懂弄通全会精神,领会实质。”陈俊锋要求。
同时,全市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解读,争取多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多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文章。
要充分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及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及时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基层宣传文化单位面对面地宣讲全会精神。
要多出
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俊锋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加快广电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群众艺术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公共文化设施与重点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中心村结合起来,与建设居民社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乡镇、向社区、向农村延伸,让城乡群众共享均等化、优质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陈俊锋指出,要站在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战略高度,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咸阳的又一支柱产业,又一对外名片。
同时,抓好重点题材,多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们,让全市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文化基础设施及艺术
创作采取多形式投资
“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探索实行重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及‘大戏、大剧、大作、大片’等精品力作。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等多种方式予以补助。”陈俊锋说,要深入开展基层宣传文化单位业务素质提升活动,全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既是立足当前、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本报记者张静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