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此次欧亚经济论坛特别举行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分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土耳其、希腊、乌克兰、伊朗等国的文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领导与专家、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官员等300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给予现代又古老的西安新的思考。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助理兼经济学家伊尔扎耶夫·努拉里、伊朗文化遗产手工业旅游组织副主席达尼娅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国家旅游局国际司副司长张西龙、希腊雅典卫城修复主管伊利亚斯等八位嘉宾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张锦秋表示,西安重大的历史遗产保护项目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陕西大遗址保护的探索
大遗址是陕西文物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陕西在大遗址保护方面主要运用了五种模式。
“陕西大遗址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保护难度大等特点。”陕西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主任周魁英说。
对于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周魁英坦承,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矛盾:与城市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遗址区环境的脏、乱、差与改善民生的矛盾。
经过多年的探索,陕西目前在大遗址保护方面主要运用了五种模式。“比如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这是由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国家的初始资金投入,可以缓解大遗址保护启动资金不足、基础工作薄弱、保护利用水平低、设施环境差、缺乏投资吸引力等困境,尽快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周魁英表示。
当然,还有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政府主动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项目中,企业集团在投资对遗址的本体区域实施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同时,政府授予企业集团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遗址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商业运作,使企业集团获得应有的利益回报,弥补其对大遗址保护资金的投入。
其中,以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两大遗址周边环境得到了美化,并作为城市绿地和市民的休憩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因大遗址本体环境的优化美化所形成的遗址周边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大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土地附加值。同时,也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
近些年来,以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为代表的民营建设模式正在崛起。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项目中,先期投入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通过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开发,该企业可获得丰厚的投资利益回报。
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该项目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使用国家退耕还林的生活补助经费保障遗址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引导遗址区内群众将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遗址区内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和花卉产业,既美化了遗址区整体环境,又减少了群众农业生产对遗址的破坏,还保障和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周魁英表示,通过这些模式的运用,使大遗址保护能够完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
新语境下的思考
2011欧亚经济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的召开,给予现代又古老的西安新的思考。
本次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主题,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充满生动的案例与经验,缜密的科学研究与思考,以及设想与建议,对西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伊马纳利耶夫在开幕当天现场题字:“西安是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在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人,与欧亚地区文物保护专家共同探讨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分享,又是荣耀。西安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区域的金融、商贸、信息中心,在推进欧亚地区经济合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在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与会嘉宾和代表介绍了中国开展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和跨国系列申遗工作的新趋势。他说,丝绸之路全长10000多公里,在我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视为促进当今社会人类交流与融合、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领域。希望跨国系列申遗工作能顺利进行,力争早日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西龙表示丝绸之路是中国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更需要通过联合协作加快、加深丝绸之路旅游品牌的开发。通过大范围联合协作,可以利用这一品牌实现进一步将中国旅游推向世界的伟大目标。
新形势下的复兴
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复兴的根基。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是实现文化复兴的途径。
从1953年至今,在半个多世纪中,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也不断加强。其中,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了引领城市转型、重构的积极作用。
西安是千年古都,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在西安,“城市文化复兴”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认为,西安重大的历史遗产保护项目规划为城市带来发展的契机,与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一起,为城市的精神文明提供了物质环境,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复兴。这对整合城市的历史风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传承城市的历史精神起到了引领作用,从而增强了市民的自强进取精神。
“面对大西安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尤其要重视城市文化复兴。”对于续写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张锦秋的观点是“尊重山水环境、把握历史脉络、彰显多元特色”。
在她看来,西安在秦岭北麓,八水环绕,是一片举世无双的风水宝地。在新时期,西安要与时俱进,从生态学、人居环境学系统研究、深刻认识。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江河分水岭、水源涵养地,植被丰富、文化深厚、景观优美。八水中最大的渭河,曾经是秦、汉都城的城中河,当今在大西安中又回归到城中河。在城市大发展时期,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秦岭,如何发挥渭河的“关中母亲河”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来思考。
“同时,要把握历史脉络。”张锦秋说,“九宫格局”是我国自周代以来王城规划模式,也是西安历代都城的大格局。现在大西安的发展,布局结构不同于古代,有西安、咸阳中心市区,二者之间的西咸新区以及周边的卫星城镇如何布局,都需要领会“九宫格局”的实质,在运用中进行科学创新。西咸新区规划中,渭河北岸的汉陵遗址群和秦王宫遗址构成东西走向的保护带和渭河以南周、秦、汉都城遗址南北走向的保护带形成“人”字形空间结构,“这在现代城市中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需要慎重对待。”
在彰显多元特色方面,张锦秋认为,城市文化复兴并不是要全城一律回归传统,而是要彰显城市的多元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