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原创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为烈士寻亲】“王参谋”的部队找到了
【为烈士寻亲】“王参谋”的老战友在南京找到
在咸阳市民政局优抚科科长柳向利的印象中,局长张万春习惯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得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他认为,这句话放在替无名烈士寻亲一事上,同样合适。
昨日上午,面对记者“万一最后确实因种种原因无法替烈士们找到亲属的话,有何打算”的提问,张万春不假思索地说:“我有预感,一定能找到”。
在柳向利看来,在替烈士寻亲这件事上,张万春“百分百努力”的程度似乎要更深些,因为,就在前几日,张万春还曾一字一句地跟他说,“为烈士花钱,再多也值”。
想为烈士扫墓两种报名方式供你选
西北保卫战,他们功不可没。咸阳阻击战,他们是胜利的关键。
60多年里,虽然咸阳阻击战龙泉坊烈士陵园里的8位英烈的英魂远离故土,忠骨永留咸阳。但在咸阳,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应读者和市民建议,本报特向社会征集志愿者,近期一同前往咸阳阻击战龙泉坊村烈士陵园,缅怀英烈事迹,祭奠英烈忠魂。
如果你想借此表达对革命英烈的深深缅怀,或者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子女接受最直观的德育教育,又或者,你想借此组织一次意义非凡的党团组织活动,那么请联系本报。
报名方式
电话报名:33326000
网络报名:可在本报腾讯、新浪官方微博留言报名,也可登录本报官网咸鱼网报名参加
蒸馍里饱含老人的记忆
小张来优抚科工作时间不长,是80后。她坦言因出生年代的关系,较之一些前辈,她对革命英烈的缅怀情节,相对弱些。
不过,就局里关于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安置工作的重大意义,现在小张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缅怀英烈事迹,祭奠英烈忠魂,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确实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小张的理解,简单而朴素。
之所以有这种认识,小张将其归功于她和同事的一次聊天。尽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聊天内容让她摸不着头脑。
一次午饭时同事跟小张说,就在她来优抚科工作前不久,1949年担任过原181师政委的一位老人,来咸阳烈士陵园祭祀了咸阳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友。对于当年的战况,同事说,老人的回忆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放眼望去,渭河堤岸两边尽是尸体”。
当时听到这句话,小张说,她很震撼。最后还是同事转述的老人那句“咸阳蒸馍真好吃”的回忆将她从烽火战争的联想中拉回了现实。“咸阳特色小吃那么多,怎么会只记得蒸馍呢?”
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咸阳阻击战时,情势危急,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战士都是饿着肚子上战场的。“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能有蒸馍吃?”在一次关于优抚工作的会议上,局长张万春的一席话,让小张茅塞顿开,“原来蒸馍里,饱含着老人满满的记忆。”
为烈士花钱多少都值
自本报为烈士寻亲报道见报后,张万春一直关注着“帮无名烈士寻亲”的进展。他说,关于替“王参谋”等英烈寻亲的每一个进展,他都很关心。因公务繁忙,从报道策划最初成形,到后来秦都区双照办咸阳阻击战龙泉坊村烈士陵园里包括“王参谋”在内的8位英烈身份的日渐清晰,平日里直接与记者对接的,其实是咸阳市民政局优抚科。也正因如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优抚科一些同事见到柳向利时的招呼语也变成了“张局长又找你询问寻亲进展呢”。“有时甚至从他门前经过,只要被他看到,就都会被他叫住询问一番。”柳向利说。柳向利用“新时期民政工作者的烈士情怀”,来形容张万春对寻亲进展如此频繁的关注。在咸阳市民政局工作多年的人都知道,多年来,张万春已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大年三十,他都会带上几名工作人员,手捧鲜花、水果,前往咸阳烈士陵园,拜祭英烈。并且每次都会驻足良久,与烈士“说话”。张万春将民政工作对象归为两种,一种是最困难的人,另一种,则是最可爱的人。民政人最放不下的是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对于后者,张万春的原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今天,为他们花钱,多少都值。”
人物专访
张万春一身浅灰色西服,让从事民政工作多年的他看上去干练又不失亲和力。
昨日上午,本报记者就咸阳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安置、为烈士寻亲工作,对其做了专访。
咸阳每个人都是烈士的亲人
记者:近年来,咸阳民政部门在对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安置工作上下了功夫,比如扩建烈士陵园、加固维修烈士纪念设施等。但很多市民并不知道你们做的这些工作。
张万春:我常跟我们的民政工作者说,做任何事儿都得务实,要少说多干。但你说的没错,这块儿工作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包括这次为烈士寻亲也是,我希望你们能把报道重点放在调动全社会加入到寻亲队伍上来,给大家还原英烈们的英勇事迹,让全社会都能关注烈士。至于民政局工作的宣传,那是其次。
记者:你负责民政局以来,每年大年三十都要去烈士陵园拜祭英烈?
张万春:是,局里的领导每年都去。
记者:每次去了还和烈士们“说话”,都说些什么?
张万春:同长眠与此的烈士们唠唠话,过年了,代表咸阳人民来看看先烈们……
记者:你认为去祭拜英烈是你的公职?
张万春:是,这是我的公职,但更重要的,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应该做的。在咸阳,每个人都是英烈们的亲人,准确地说,我是以亲人的身份前去看望他们的。烈士,尤其是那些无名烈士,他们不但为我们献出了生命,而且现在连亲人也找不到,如果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去祭拜他们,再没有其他人(去)了。民政部门,逢年过节先祭拜烈士,再祭拜故去的亲人已成了习惯。我们去看望英烈,代表的是咸阳500多万人民。“找,不惜一切代价地找”
记者:自本报独家推出“帮无名烈士寻亲”特别报道以来,截至目前,共刊发8期,近11个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众多读者、网民纷纷提供寻亲线索。你如何看待大家这么高的积极性及爱心?
张万春:这个特别报道,我一期不落都看了,很好,很有意义,感谢你们对民政工作的支持。烈士们为了我们的今天献出了他们的生命,今天大家帮他们寻找亲属,也是应该的。
记者:就你个人来看,本报推出的这组报道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万春:咸阳阻击战龙泉坊村烈士陵园中8位英烈,只是众多(咸阳市境内现有无名烈士3417位)无名烈士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报道,激起全社会对烈士的感念、缅怀,并关注烈士,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还有,帮无名烈士寻亲的过程,本身有感化人的作用,媒体代表的是大众,将寻亲过程中的曲折公布出来,其实代表的就是咸阳人民对能尽快帮烈士找到亲属的种种期盼。
记者:因年代久远、当时战况紧急等客观因素,如果到最后,包括王青山在内的8位英烈的亲属最终不能如愿找到,民政局有何打算?
张万春:我有预感,王青山等烈士们的亲属能找到。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记者:接下来对于寻亲工作有什么打算?
张万春:找,不惜一切代价地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