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indy北方 于 15-6-19 17:14 编辑
走进乾陵
从13朝故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被称“天下第一陵”的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沅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关于乾陵的学说:
帝后合葬说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二帝合葬说
武则天皇帝地位毋庸置疑。即便其后遗诏退位削号都不能改变其曾身为皇帝的历史地位。乾陵本身就是武则天为自己所修建的陵寝。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中间为司马道(神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当地人也称之为“奶头山”。远眺乾陵,好似一个维妙维肖的“睡美人”。
皇帝皇后尊卑有别,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如果皇帝先死,皇后只能陪葬而不能合葬。武则天的虽然退位最终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入乾陵,却违反了封建帝王丧葬规制。中宗不顾众臣反对重新打开了已经封闭的乾陵,将自己的母亲与父亲合葬。传统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宗尽孝道,完成母亲遗愿,但是由于中宗的皇位得来尴尬,并非由其父传承,所以肯定母亲的地位的合法性也就很有必要。
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选择与李治合葬?
不少人看待武则天多以一个冷血的政治人物为窥隙,忽略她同时还是一个女人,一位诗人。唐高宗一生有12个子女,其中6人出于武后,也就是说从武后入宫后就没有与其他女人生育子女,在封建皇权至上的背景下,如果说是武后的宫廷手段或对武后的惧怕,未免是受到宫廷电视剧影响下的臆想。可以说,四十年的夫妻生活,武则天一生所有最美好的,最荣耀的都是唐高宗给予的,与高宗合葬或许是只是她的心愿。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无头石像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这块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乾陵未开启,关于李治到底是不是懦弱无能,武则天到底又为何选择合葬,都成了雾里看花。在男权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将这对夫妇捏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他们真实的一面只有在乾陵开启的一刻才会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