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侄孙女于媛及曾侄孙于鸿钧、于鸿彬三人,将故乡的黄土、泾渭的河水,轻轻扬撒在于公坟头
于右任墓园位于台北25公里外的阳明山
台北有个阳明山,山顶有一座墓园,墓碑朝向海峡,大陆依稀在望。 整整五十年了,于右任先生怀着无尽的乡愁长眠于此。空余遗歌在世间传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2014年岁末,于右任先生故乡陕西的60余名乡党,首次带着三原故里的土、泾河渭河的水,还有家乡的特产蓼花糖、西凤酒、茯砖茶,来到阳明山上祭慰髯翁。
“这一趟,我们来得并不容易。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当年是于右任先生难以逾越的生死线。历史曲曲折折,让我们等了半个世纪……”
“爷爷!我们来看你老人家了!”当于媛女士声音略带颤抖地说出这句话时,周遭显得更为寂静了。蒙蒙雨雾笼罩了莽莽青山。山很高,西北望长安,海天之间,苍茫一片。
这里是台北25公里外的阳明山,海拔800余米的大屯山顶。50年前,86岁的于右任先生辞世,临终前在日记里写下:“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山要最高者。”
50年后的2014年岁末,60余名陕西乡党带着故乡的水、土和特产,涉过海峡,登上高山,来到于公的青冢前,一声秦腔,一把黄土,一支高香,一杯浊酒,还有一个深深的鞠躬叩首,祭奠孤零零长眠在此的老乡于右任。
“右老!你在天有灵,可曾感知!”
未能实现的遗愿
“十年后,子孙将我与老夫人合葬”
台北的冬季有好几年不这么冷了。当地人说,前些时候一直不下雨,若是有雨,会更冷。2014年12月16日,气温最低8℃,微风。上午10时,就在众人登上阳明山的那一刻,小雨果然飘零而至。
于媛觉得冷极了,心里却按捺不住一股热流在激荡。去年年初,她就筹划着这桩沉甸甸的大事。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于媛是于右任的侄孙女,从小生活在西安书院门52号。现在这里是于右任故居纪念馆,于媛是馆长。当年,她的祖父于孝先置办了这座三进的四合院,比于孝先大两岁的兄长于右任也曾在此常住。1949年,于右任去了台湾,夫人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留在西安,就住在这里。
在于媛记忆深处有幅刻痕般的画面:高老夫人总是坐在大宅门左边的那个青石墩上,把头扭向路口张望。于媛问,婆你看啥呢。老夫人就说,你大爷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过一两年就回来了。
忽忽五十年。于右任没能回来。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台北病逝。临终前,他在日记和遗诗中写下一串载满乡愁的句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我想葬在高山上,及今思之,如大太太何。不如说十年后非我子孙将我俩合葬。”
老翁的遗愿至今没能实现。作为于氏后人,于媛一直想为右老做些什么。于媛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见过这位伯祖父。及至年长,她读了于右任的诗,了解这位先祖的人生经历。
在于媛心中,于右任早已超越了家族亲人,是须仰视的一代伟人。从青年时“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到投身辛亥革命、创建共和,最终遗歌“望大陆”,于右任“满满的都是忧国忧民、爱国爱乡、期盼统一的赤子情怀,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这些年来,于媛编纂了于右任多部书籍画册,传播一时。2004年,于媛策展,全国政协、民革中央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于右任《望大陆》诗作公开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使得这首震撼中华民族的诗作在海内外传诵更广。
2014年,于右任诞辰135周年暨逝世50周年。10月,于右任《望大陆》诗的日记真迹手稿,首次回到故乡陕西。往来交流中,于媛萌发了一个念头:既然右老未能归葬故里,就把故乡的一抔黄土撒在他的坟冢上,以慰逝者绵绵的乡愁。
2014年11月5日。陕西省政协会议室。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贤达50余人相聚回顾于右任先生豪壮的一生。座谈会开了短短一个上午,却拉开了海峡两岸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
普通而珍贵的供品
“斗口于家”的土、泾渭的水……
世人都知道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1879年,他出生在三原西关的一个农民家庭。如今,三间老屋仍在,老炕和书房还是当年模样,多次出现在于右任诗词中的那株老槐树亭亭如盖。
其实,于右任祖籍泾阳,当地人提起他常说“斗口于家”。斗口,是个地名。“民国十八年陕西大灾荒”过后,于右任曾在此创办了陕西最早的农林业生产试验基地——斗口农场。他请人种麦植棉,向农民免费传授农耕新技术,还栽了好些果树。
2014年10月,于右任三子于中令先生在西安曾向华商报记者回忆,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每每吃水果时,就会想起斗口农场。老先生说,哪里的水果都没有斗口农场的好吃。
于右任甚至为斗口农场立了一份遗嘱,“余为改良农业,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我去世后,本场即行奉归公家,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这块遗嘱碑至今还保存在农场。
于媛把即将撒在伯祖父坟冢上的第一份土就选在了斗口。201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50周年纪念日。泾阳各界近百人齐聚斗口。敬香祭奠之后,村里一名长者将取自此地的祖土装进一个提篮式的小木匣里,郑重地交给于右任的曾侄孙于鸿钧、于鸿彬手中。
第二份土取自黄帝陵所在的桥山。黄帝陵上的土是不能随意挖取的。在黄陵县有关方面的协调下,11月22日,于媛等后裔被特许在桥山的一棵柏树下双手掬了几捧土,装入黄绢袋中。
12月7日,一行人又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教学楼前的于右任雕像广场,校方将一盒在杨凌生长的五谷样本郑重地交给于公后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时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年,于右任先生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如今的杨凌创办该校。当日下午,一行人马不停蹄,来到西安北郊泾河渭河分明之处,一番告祭后,分别取了清清的泾水、浊浊的渭水。几天后,又驱车到汉中,取了一瓶汉江水。台湾中华于右任研究会会长赖灿贤先生全程参与了取水、土活动。文化学者、西安阳羡创意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薛平,一连写出几篇告慰于公的祭文,每到一地,就用陕西方言朗声告慰髯翁:“北风萧瑟,寒林肃然。祭我农神,拜我于公。”
撒土洒水心中默念:
“爷,闻一闻熟悉的乡土味儿吧……”
玉山是台湾最高的山,主峰海拔3900余米。于右任晚年多次说,“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但最终,于右任未能归葬玉山,而是葬于台北阳明山光明里海拔800多米的“巴拉卡”。当地人至此须登山160余步,闽南语“百六脚”读为“巴拉卡”。
2014年12月15日深夜11时许,来自陕西西安、三原、泾阳等地的60余名乡党抵达台北。次日一早,众人齐聚阳明山于右任先生墓园谒陵。
从公路边登上墓园,共140余级青石台阶。第一层矗立着10米高的华表,山体上镶着各为一米见方的6块大理石,上刻“于右任先生墓”,是集王羲之行楷。字本鎏金,岁月侵蚀,有些斑驳了。拾级而上,二重台的后壁上嵌着大理石长碑,刻有于右任墓表,系国民党元老张群撰文。再由两侧台阶登上三重台。
三重台上正是于右任墓冢。圆冢高近两米,直径4米有余,青石垒砌。冢前立着一壁厚重的墓碑,朝向西北,碑上刻有纪年及“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之墓”,落款“蒋中正敬题”。墓后护坡嵌有一块大理石,刻着蒋介石的挽书“耆德元勋”。
于氏在大陆的后裔及乡党人人佩黄绢绶带,来到于公墓前,垂手肃立。于媛等人手捧黄白菊花,点燃香蜡纸表,将花果时蔬,以及从陕西带来的西凤酒、太白酒、三原蓼花糖、泾阳茯砖茶、杨凌的五谷,一一敬献。
陕西各界人士代表团依次打出了红底黄字的旗帜,阵列于墓前。默哀,焚香,献花,奠酒,鞠躬,叩首,宣读祭文……
于媛及于鸿钧、于鸿彬三人,端出黄绢里的故乡土、桥山土,拌一把花瓣,捧一抔黄土,绕着墓冢一边走,一边轻轻扬撒。接着,几人把三瓶分别来自渭河、泾河、汉江的水,逐一洒下。后来,于媛说,撒土洒水的那一刻,她在心中默念:“爷,这是咱老家的土,这是咱故乡的水,你闻一闻熟悉的乡土味儿,感知来自故乡的水温吧……”
秦腔献祭髯翁
雨雾中,陕西乡党一一奠酒
雨雾升腾,氤氲的水汽渐渐浮满山间,于公墓园弥散着一股浓郁的伤情。静谧中,陡然飘来一曲幽幽的悲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是久违了的秦腔。当年,于右任曾扶助西安易俗社。此刻,易俗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惠敏莉面朝青冢,缓缓地唱起了秦腔《望大陆》。小小的随身播音器效果并不好,却平添了几分愁绪。一曲歌罢,国家一级演员、秦腔“女小生”陈淑玲再献一曲。她的唱腔是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富平阿宫腔:“台湾高山缅髯翁,爱国忧民胆碧红……”这场五十年来规模盛大的追思祭奠在雨雾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此次纪念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赵西斌主持家祭、乡祭,陕西各界代表团团长孟西安主持公祭。辛亥革命先贤汪晴江先生外孙李铠、李仪祉先生嫡孙李晑等陕西乡党人也以乡礼致祭,三叩九拜,一一奠酒。
人民日报原陕西记者站站长、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主席孟西安当即吟咏一首长诗:“冬雨落地泪沾襟,天地动容人动情……”当晚,台湾中华于右任研究会在台北举行欢迎晚宴。中华于右任研究会与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联谊会举办《辛亥百年陕西纪念文集》首发仪式。文集主要编撰者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应超说,这是向辛亥革命先贤于右任诸位先生致敬。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原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出席晚宴并接受了赠书。
洪秀柱即席讲话,她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资产”,“稳定、发展、和平、交流,应是让老先生安慰的事”。她现场吟诵了于右任的《望大陆》诗,说,“老先生如果天上有知,知道两岸关系今非昔比,心里一定很多感慨,不用‘痛哭’了。”
乘兴,洪秀柱讲起一桩趣事:中华于右任研究会会长赖灿贤曾向洪秀柱介绍于媛,问,你知道她是谁吗。洪秀柱说,你的夫人啊。赖灿贤说,看来你不知道她是谁——她是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孙女啊。洪秀柱颇为惊讶,她和赖灿贤开玩笑,你的身份多了一个字: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孙女婿,真是两岸一家亲啊。
等了半个世纪
“这一趟,我们来得并不容易”
海峡两岸高规格联手一同纪念于右任,是此次纪念活动与往年不同的地方。
2014年12月17日上午,正在台湾参访的陕西省政协主席马中平,率陕西省文化经贸代表团,应邀出席了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纪念活动。此前,台北还展出了约200件于右任书法、日记及遗物。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和台湾中华于右任研究会,还于12月17日上午在台北举行了纪念大会暨两岸学术座谈会。会场入口处的一副对联“心怀天下高风亮节百代楷模,民族复兴功懋德勋两岸共仰”,引起两岸数百名与会者共鸣。
中国国民党代理主席吴敦义说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出席纪念活动,感佩右老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贡献。他用“当代草圣、高风亮节、端肃政风、国之纲臣”16字表达他对于右任先生的敬意。
吴敦义向来自陕西的同胞问好。他说,追思右老,心灵上会有一种丰收的感觉。“两岸从过去好多年的冲撞、对立,发展到近年来在‘九二共识’和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和平、稳定、发展,人民进行经贸、文化、教育、观光旅游的沟通交流。我相信,如果右老现在看到,一定会感到欣慰。”
座谈会上,91岁高龄的台湾陕西同乡会秘书长张佐鹏老人,回忆了与于右任先生的交往。他一开口就是“秦腔”:“我是旬邑人。”“旬”字发音为“sún”,在场的陕西乡党们都会心一笑。
首次策划联合两岸共同举办纪念活动,于媛感慨万千。“这一趟,我们来得并不容易。”她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当年是于右任先生难以逾越的生死线。历史曲曲折折,让我们一直等了半个世纪,才得以带着老人晚年朝思暮想的家乡的土、家乡的水而来……”
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赖灿贤先生说,我和于媛的家就是“两岸和平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