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市卫生局局长上官亚强向市人大常委会做全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报告。 2009年至2013年,我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公共卫生经费补助5.09亿元,对县、镇、村投入建设资金9.5亿元,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全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强化领导,完善制度,形成推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整体合力。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和推进机制。制定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技术指导组,加强合理用药和相关适宜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二是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切实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龙头”作用,强化乡镇卫生院“枢纽”功能,筑牢村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加强指导,全面推进,深入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稳步提升。累计建立纸质健康档案478.35万份、建立规范化电子档案450.97万份,建档率分别达到91.95%、86.69%,为全市实现智慧医疗“一卡通”奠定了坚实基础。2.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8.3%和84.5%,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增强。3.预防接种工作全面加强。全市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达到99.42%,有效预防和减少传染病发生。4.母婴健康状况有效改善。对17.9万名农村孕产妇补助1.37亿元;为16.15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为21.25万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93.03万瓶;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共筛查31.6万人,有效保障了妇儿健康。5.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深入开展。全市0-6岁儿童、孕产妇健康健康管理率分别为97.41%、96.83%;为全市42.36万名65岁以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和健康指导;为15.2万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服务指导。6.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病人管理逐步规范。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人数33.35万人,规范管理率达到90%和92.25%,对发现的13923名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全部纳入管理。7.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着力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的全覆盖。8.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改厕项目顺利实施。为全市5000名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使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完成农村改厕15.21万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四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着力增强农村疾病防控工作能力。成功应对了新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全市碘盐覆盖率、合格率、食用率均达98%以上,2010年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区县均达到国家基本控制区标准,全市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推进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120急救中心,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咸阳市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细则》,有效解决了“三无”病人和无负担能力患者的急救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咸阳主城区、礼泉、旬邑、彬县、淳化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称号,创建省级卫生乡镇75个、省级卫生村 225个。 针对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慢性非传染病防治任务艰巨、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不足等制约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问题,我市将继续坚持以医改为统揽,围绕“一个目标”(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少得大病),加强“四个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实施“四大行动”(重点传染病防控行动、母婴健康安全行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行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落实“四个保障”(法制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机制保障),全面实施全民健康计划,不断提升全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群众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