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历史大辞典》第1536页的解释,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最早出现“陕”的地名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今天的河南省陕县西南一带被称作“陕原”,周初实行大分封,以“陕原”定作地理分界线,将东部称作“陕东”,由周公管辖,将西部分封给召公作为封国,所以在《春秋公羊传》中就有“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便是“陕西”一词最早出现在典籍上的记载。 秦亡后为防刘邦势力扩张,项羽又将秦故地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今咸阳以西至甘肃东部地区,都废丘(今兴平县内);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董翳为翟王,辖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东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称谓之地并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演化,即习惯将陕北、关中、陕南也合称“三秦”。 历史上“三秦”的称谓产生后,当时也有人将它作为政权名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肃秦安县东南的氏族首领苻洪起兵,自称“三秦王”,建立政权。352年,其子苻坚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擒杀前秦皇帝苻坚。386年姚苌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