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是很讲究辈分的。我出生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农村家庭,在村里我的辈分不高,可以说有点低。跟我年龄相仿的人我都的叫“哒”、“叔”,有些还比我小很多,但我都得叫。甚至有些和我父亲年龄一般大的人我还得叫“爷”。如果是本家关系明确,叫啥咱都得叫,可有些既不是我们本家,也和我们没有太多关系的人,最多算是本村乡党都比我高一两辈。我郁闷!人常说:穷则思变,我是辈低思变。可能会有人说我是不尊重长辈,不尊重礼仪。而我只想探讨一下我为什么比一些不相干的人低辈分呢? 首先我和本家的一些长辈聊聊了村里的这些辈分关系,有很多他们也理不顺关系,只是说大家都这么叫传下来的。我很奇怪,很多本村外姓、外来村民为什么也比我们辈分高,本家长辈及其他人给了我很多版本的解释,我大概归类了一下,分以下几类,和有同感的朋友交流交流。 人穷辈高型:过去地主、富农或有钱人15、6岁就给孩子娶媳妇,17、8、9岁孩子就当爹了,在过15、6年有给孙子娶媳妇,孙子也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60年下来他们就有了五辈人。而穷人家的孩子娶媳妇晚,一辈晚四五年,60年下来就少一辈人,多一辈人的肯定辈分就比少一辈人的低。如果这样说的,咱老一辈还算是有钱人,到咱这一辈嘴上吃点亏也就认了。 外来攀高型:这一型大多是一个外来村民。有的是逃难来的、有的是讨饭来的、有的是自然灾害被安置来的等。他们本来就和这个村里的原住村民没有任何关系,也就谈不上什么辈分。但在这个村住下就得和这个村的原住村民长期生活、劳动在一起,大家彼此交往就得有个称呼,年龄相仿就认个平辈叫声老哥,年龄明显长几岁的就叫声老叔。有了称呼就有了辈分,但这就有了一个问题,两边不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80年代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换句话说在我们老先人时还没有这项政策,你爱生几个就生几个,没人管你。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管天管地还管人家生儿放屁呀!话虽粗了点,却能反应当时的一种现象。举一例:一原住村民家里有兄弟六人,外来人不论你和其中那一个扯上辈分,那就等于同时和六人都扯上了辈分。外来人无形中就高了一辈,为啥?你可能还没结婚生孩子,原住村民就已经有了几个孩子。 封建后遗症型: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我就一本村举例。我村有一王姓家族,是民国时的地主。你想,地主在封建社会我们怎么称呼?老地主叫老爷,小地主叫少爷,不论年龄大小。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见贾宝玉、王熙凤等是怎么称呼来着?社会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主义社会后,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称呼,不论社会怎么变、关系怎么变,一个村的还在朝夕相处,总得有个称呼吧,乱了,都乱了,乱了就乱了叫吧!有的人就拉成了平辈,有的忠厚老实点的不敢乱叫,叫老爷又不合适,就去掉老字,称爷了。所以到现在,还可以看见一个村的年龄相仿对同一个外姓人的称呼都不一样。 以上这些只是供大家茶余饭后作为一个谈资罢了,别无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