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根老周 于 2013-5-16 08:30 编辑
15处唐帝陵被“合并”
陕西文物大省名副其实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称国保单位)本月公布,陕西省新增95处,编号的总数达到235处。昨日记者从省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陕西省的国保单位的编号数量排在山西、河南、河北之后,位居全国第四。但从文物规格、价值及实际数量上,陕西文物大省的地位并无变化。
15处唐帝陵“合并”
1961年开始至今,我国共公布了7次国保单位。这7次公布后,陕西的国保单位数量上在全国排名分别是2、2、1、2、3、4、4。为何数量排名上逐步落后? 昨日,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周魁英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从编号数量来看,陕西235处落后于山西、河南、河北,但其实我省多处国保单位为合并项目。”例如,陕西有11处西汉帝陵,其中8个都被合并为一个编号;18座唐代帝陵,15处合并为一个编号;延安革命旧址由14处旧址合并成一个编号……这还不包括帝陵大量的陪葬墓。 这是因为国保单位申报的政策近年来有所调整,要求同类要合并。这对帝陵众多的陕西来说,在编号数量上产生了一定的“削减”。其实,陕西国保单位的绝对数量是很可观的。
新增国保类型是陕西弱项
目前陕西的国保单位235处编号中,古遗址78处、古墓葬37处、古建筑91处、石窟寺及石刻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6处,其他1处。从中可看出,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是陕西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 “陕西的文物保护起步早、申报早,因此之前排名靠前。但从第2005年开始,国保单位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周魁英说,定位在保护文化遗产,同时新增了乡土建筑(民居)、工业遗产(指19世纪以后工业建筑)、文化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形成的景观)和文化线路(例如茶马古道)。 这4类都是陕西文化遗产的弱项,文化线路陕西目前仅有丝绸之路,民居因为战争和动荡也难以保留。
文物大省依然名副其实 数量并不是评价文物大省的唯一指标,陕西文化遗产的价值、规模、影响、利用等方面都走到了全国前面。“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这一点没有变化。”周魁英说,这些内涵指标相对于数量更显珍贵,我省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不可替代的。
下次申报将挖掘“古塔”潜力 随着第七批国保单位的尘埃落定,省文物局已经开始着眼第八批国保单位的申报重点了。一方面将发掘“古塔”潜力,另一方面,也呼吁县一级不要固步自封,应积极申报,因为县一级是国保单位申报的第一步。 陕西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有较多的文化遗产有待挖掘。以古塔为例,全省现有古塔近300座,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40座。《国保单位申报指导意见》也指出:“元代以前(含元代)保存较为完整的砖石结构建筑”应予以重视。所以,我省将在第八批国保单位评选中,较多地申报古塔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