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影评写的好,深得我心,大家一起共赏
看《少年派》,想了很多,一个字也没写,行云流水地度过:这世界原本就是这样子,李安导演呈现的,至少有我理解的那样。看《西游降魔》,却不能入眠了,一早醒来,想抒胸臆。
西游降魔好看,太好看。我只写我更在意的部分。
西游降魔篇,是玄奘法师佛学心路历程的初级阶段,如果按照电影中他师父的说法理解,那就是他在证得四果罗汉阶前的一段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个的电影故事,便是玄奘法师克服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五毒的过程。只不过电影是个寓言,不是百家讲坛,星爷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了一个充满周星驰喜剧元素和电影桥段的故事。或许有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理解成星爷一贯的小人物的成长史了。他们会说,原来玄奘也是个屌丝,是尹天仇或者阿星那样的小人物,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明星或者武功高人。如果这样想,那也太小看星爷和玄奘法师了,虽然佛说众生平等,可那是佛说,普通人做不到,但玄奘法师能做到。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了这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德高僧,便已经注定了降魔篇讲得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觉性的故事,我们的星爷,早就不是当年大话西游里的那个至尊宝了,一万年的台词承诺让情爱中痴缠的人刻骨铭心,更不是阿星和尹天仇,他能如此深入地刻画、重新塑造玄奘法师,至少他自己也有四果罗汉的洞明之力。我很罗嗦,我想最后,再写那个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这位我常常会不自主去观想的心灵师,他有多么伟大。
现在,回到电影本身。
电影的第一段,讲得是水怪“沙僧”的故事,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里的那个沙僧,甚至不是西游记原著小说里的那个沙僧,那两位在人的常识里都太角色化了。在这里,“沙僧”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内心嗔恨之毒的符号。
影片一开始,山水间一座看似其乐融融的水寨,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和爸爸玩耍,潜行水中的水怪突然吃掉了小女孩的爸爸。水寨里的人请来了道士捉怪(这是道教人物第一次以反面形象登场,以后还会陆续来到),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懂些化学知识能炼点火药的江湖骗子,装模作样烧符念咒,看见水中的大鱼,果断地投下自家创制的土雷,大鱼登时被炸死,剑在鱼肚皮上画几道——“水怪”就这样被杀死了。
村民们千恩万谢,村长拿出风干的了千年的两条鱼干和银两献给道士。此时,满心都是大爱要救生灵于涂炭的驱魔人陈玄奘不请自来,疾呼水怪并没有死,这只不过是一条大古氏鱼。村民们当然视他为疯癫,吊起来——胆敢藐视权威?
道士洋洋自得,鱼干有图腾的意象,其实是村民们的原始信仰,奉献鱼干,表示他们从此要信奉道士,其实普通人的信仰大多就是这样的简单,谁能解除自己的苦难,便要信奉谁。可是道士在乎的却只是钱。信仰与他无关,他不过是一个行走江湖靠火药和一身道袍混饭吃的小混混而已,村民的生死更是与他无关。于是,他拿走了银两,留下鱼干。
当村民们为杀死水怪而狂欢时,真的水怪出现,场面只可以用吞食村民来形容。电影开场的小女孩最终还是葬身水怪肚腹。驱魔人玄奘联合村民,与水怪搏斗,水怪终于被打上岸。
尚不能领悟佛经真义的玄奘法师,开始对着水怪宣讲,对很多人来讲,佛经真的就是《儿歌三百首》,你以为你真的懂了,其实你懂的只是字面和故事,佛经的言外之意却不能明白,自己都不明白,却还要去教给别人,么有参透佛经真谛的玄奘失败了,被水怪揪住痛打。另一位驱魔人舒淇出现,拳脚功夫再加上咒符,水怪瞬间被制服,此时,略胜一筹的道教初级法术,战胜了还未进入佛学之门的玄奘——他对舒淇的爱慕之心,即是情的发动,也是对佛的动摇,“疑”因此产生,才有了后来他拿着象征佛经的《儿歌三百首》去询问师父的桥段。
灰头土脸的玄奘回到师父那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空间,当影片中玄奘和师父的镜头前对话时,我一直在搜读背景墙上的资料,我看到了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猪钢鬃和美色美食,孙悟空五指山莲花,还有内里醒目的唐人写经片段。这个空间,其实便是玄奘法师的内在空间,他已经读了些佛教经典,懂了些佛学知识,也有了些人生经历,还有他自己天性中的贪嗔痴慢疑,顿醒和觉性,都包含其中。而师父,便代表着他内心的觉性。通过师父的讲述,玄奘明白了水怪吃人的缘由:这个水怪,从前不过是一个好心的外乡人,他收养了当地的孩子,却被水寨的人误认为的人贩子,将他投入水中。他心中充满怨恨,便幻化成了食人的水怪,来报复村民。
在玄奘眼里,那些无辜善良的村民,其实也很残忍,而正是他们的残忍,招来了水怪的报复,如果用佛教因果论来阐释,那么最终的导向,便是村民们咎由自取。影片到这里,这些村民,让我想起电影《杀生》,另一个残酷的关于人性的故事。
我很愿意并且只能这样相信,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自我业力的展现。师父解开了水怪吃人的原因,也是彻底解开了嗔恨之毒的谜团,消除了玄奘内心的嗔恨,星爷用一个故事,给了观众一个关于心性的观点:自我内心一点嗔恨之毒,所造成的恶果,会愈演愈烈,最终变成一个大水怪,超出我们的约束能力,再度报应在我们自己身上。莫要小瞧那一点怨恨之心,岂不知这世界上的许多战争、瘟疫都是因为嗔恨而来。
故事的第二段,是疑与贪并行的故事。玄奘内心幻化的第二个角色猪钢鬃登场。
驱魔人便是修行人,通过驱除人性中的魔性,唤醒人性中本有的真性(道教)、觉性(佛教),从而成为一个真如觉悟之人。电影中那些纷纷登场的驱魔人,各自练着不同的法门,炼火药的骗子不算,即使是有些真功夫的那几位:炼符念咒情迷心窍的寨主舒淇、痴迷道教房中术却把自己练到肾虚之极、脸色苍白眼圈乌青的空虚公子、将道教修命简单化为修身甚至只修脚成了无残脚的白须老道、身心都系于虎形螳意的拳师,此时一一登场。——星爷把传统中国的修身练命之法全部变成了反面角色,这让我在看时产生了某种不适,觉得他对道教和武术的理解未免偏颇,但是细究却发现,这些人并不能真正代表传统中国的道家精神,他们修行的目的,无非还是名和利,捉住猪钢鬃,可以得赏钱,也可以在驱魔界扬名立万——存有这些目的,驱魔人便不是真的修行人,当修行成为一种手段,倒不如不修,也免得落入执着的窠臼,成了眼圈乌青的空虚公子,或成了残疾的天残脚,或失去心性只知作虎作螳的行尸走肉。
行文至此,不得不夸一下影片美术的用心,玄奘内在空间里的唐人写经,已经令人镇服,此时,空虚公子缓缓步辇出镜,抬步辇的四大美女惹众人笑,我看到了电影美术的用心。抬步辇的是妇女,这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早有描绘,胖大壮硕的唐太宗被三个体格健硕的侍女抬着,接见吐蕃使者。这是历史的真实,空虚公子并不是因为修炼房中术,所以连步辇都要找女人来抬,而是因为,那时期的步辇本就是女人抬的,荒山野岭找到的“四根老葱”装扮一如唐代初年的侍女。而空虚公子,则像极了初唐高门里还残存的那些只知道涂脂抹粉,纵情声色、谈玄论古、一无用处的士家子弟。其实影片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用心,星爷并没有用破衣烂衫取代一切历史元素。
言归正传,《甄嬛传》里娇俏的祺贵人,和《功夫》里露着半个屁股满头肥皂泡沫的憨仔打了一下酱油,引出了猪钢鬃和高家庄一段故事。通天火红大烤炉里香喷喷的烤猪,光滑水嫩好似明清言情小说里的采花郎般的幻相猪钢鬃登场——这就是世人都贪恋的食色。祺贵人和憨仔一边大嚼烤尸体,一边在美色贪着和嫉妒中,成为了另外两条烤乳猪。此前师父吃烤鹅的铺垫,推动了情节的进展,玄奘守戒吃素,不被烤猪的皮相诱惑,他便看到了真相,烤乳猪其实是一具具烤尸体,那些大嚼烤乳猪的人,眨眼便是尸横满地。美到极致似标准戏曲人物的幻相猪钢鬃,在他眼里,元神丑陋不堪——那便是星爷将之具象化的贪毒,玄奘学到的一点佛学皮毛根本无法制服,只能是人性里象征小爱的情再度出场,此时,驱魔人舒淇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钱而杀猪钢鬃,而是为了营救自己所爱之人,玄奘要保命,保住真元,必须驱除贪婪之性,他还是有情之身,困住的贪毒元神,需要他亲自用嘴吸出,他已经意识到了食色的真相,可是他仍旧无法断除——他觉得恶心,无法下口。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所执着的爱欲,是那样的丑陋,我们还会执着吗?但是大多数的我们,却并不能看到这个真相,白骨夫人粉骷髅,美少年却原是猪钢鬃。
这一回,玄奘元气大伤,失败而归。师父给他讲了猪钢鬃的故事:他娶了高家庄的美女,美女却背叛他和帅哥通奸。师父的讲述,是玄奘内心波折的反刍,当他去寻找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他便能从中察觉真相,普通人消除内心的仇恨相对容易,可以要消除贪着,却没那么容易。师父说,他要消灭猪钢鬃,就要去五指山寻找修行了五百年的孙悟空,其实就是指引他去走上修行之路,走向觉性的下一步,玄奘带着疑惑上路。可是,因为他的踯躅,他的情再次发动,幻化出的山寨群像,差点使他放弃了修行,破坏了觉醒之心。疑窦升起,儿歌三百首在他心里幻灭,借由情(舒淇)手撕成了碎片——这其实是修行道路中破除迷信的关键一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多少痴迷的佛教徒,每日里痴念佛经,心里却想象着通过这样的念诵能给自己带来财富名利,或以为日日念诵便可以得道成佛——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时,便已经离觉悟之性(佛性)十万八千里了。而那些以为会讲佛经文义故事,便登堂入室为人师,让人供养的假僧人假居士,我们这个社会有何其多呢。
贪着的元神(猪钢鬃)受了伤,情爱(舒淇)欲断不忍断,纷纷跟随他上了路,来到了五指山。此时,玄奘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了静坐观想的镜头,他见到了一点点觉醒的曙光——幻化出了修行五百年的孙悟空。五百年的修行了,贪欲算什么呢?所以威猛凶狠的猪钢鬃,一旦落入孙悟空的怀抱,便成了温顺乖巧的小粉猪。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无边大海一般。可是对于爱欲,他仍有不舍,所以悟空开始与舒淇打情骂俏,你以为那是星爷又在玩“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唐伯虎点秋香)”的桥段吗?其实是修行的人得意了,以为自己小有成就了。此时,莲香阵阵,天女曼妙,皓月当空,好一片镜花水月的仙人境地。修行人有些忘乎所以了,就是这点忘乎所以,暴露了内心的痴顽傲慢。
借由孙悟空的台词,道出了修行人的心机:我已经修行了五百年了,难道你(佛)还不认可我吗?还要将我压在这五指山下吗?一念既起,便带来了修行路上的更大危机,恐将万劫不复。只是为了镜花水月,玄奘放松了自己,黄渤(悟空)一句“终于上当了”,便将玄奘此前的修行全部毁于一旦。痴顽化身的悟空威猛残忍,各路“神仙”集结至此,纷纷被他粉身碎骨——修行的法门千万,最终却都败痴顽之性上。此时的玄奘成了任痴顽悟空宰割的羔羊,爱欲化身舒淇被悟空击碎成烟,三千丝烦恼拔除殆尽,痴顽悟空挥霍着自己的法力无边,享受着老子天下第一的傲慢快感。可是,这不是佛性真如,未曾丢失本心的玄奘的心中警醒,疑惑拨云见日,未曾断绝的觉醒之心,看到了破除迷信后的佛经真相(舒淇重新粘贴后的儿歌三百首),无边无际的觉醒之心,刹那间彻底罩抚了疯长的痴顽,太空中佛的幻相下,痴顽傲慢的元神那么渺小微茫,玄奘在此刻终于踏进了觉醒的大门。贪嗔痴慢疑,彻底被他收复。
佛学上,贪嗔痴慢疑这五念,是修行路上的障碍,断除了这五障,才算是跨进了解脱的大门,证得了四果罗汉的果位。普通人,却通常连一样都解脱不了,却常常妄称学佛拜仙。末法时代,磕头念经吃素,样样不缺的人很多,真正能断除五念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世界是如此纷乱,左不过都是人性的外化。星爷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求佛路上的一段故事。 如果我们能跳出宗教的藩篱,撇开佛教抑或是道教的区分,那么这个故事,在我看来,主人公只有一个,那便是玄奘法师。其余的角色,不过都是他心性幻化出的一部分,贪嗔痴慢疑,念念妄想不断,性命双修法门处处皆有玄机,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丢失本性。佛性,便是觉醒之性,是真如之性。如何觉悟,彻照自己,洞察生命真谛,这是个大难题,驱魔人处处都得小心谨慎。
这故事很长,星爷刚刚讲了一个开头。收复心性的玄奘法师,从此“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布西域、印度一百三十多个国家。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他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习,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的欢迎敬重,成为一名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五十万颂)。他对佛经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 ,在中国翻译历史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翻译包括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空宗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以及小乘学说的一切有部重要经典。另外,他又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两宗的《广百论释》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他称得上是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时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此段参赵朴初先生)。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十八日无遮大会上,他高居狮座,陈义立宗,无人与之争锋。因此,大乘学者共尊他为“大乘天”(Mahayanadeva 大乘的神),这是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最高的荣誉。百年之后,日本僧人金刚三味(公元818年前后在华)游学印度是,看到中印的僧寺中都画有玄奘法师所着的麻履以及所用的匙、箸,以彩云烘托,每到斋日僧人都会参拜。可知当时印度的佛教界已经将玄奘的麻鞋当做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祖国之外享有如此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再无第二人。
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学说能够来到中国,形成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全是仰赖于像玄奘法师这样的历朝高僧大德。汉语的佛经翻译事业持续了十个世纪一千年。一千六百九十余部佛经。经典的便成为了不断被人传诵的《儿歌三百首》,即使是这儿歌三百首,我们也大多不明就里,或照本宣科,或断章取义,生命的旅途上不断有人人掉到水沟里,被水怪吃了,被猪钢鬃烤了,被悟空烧了,被各种邪门歪道引到走火入魔,或浑浑噩噩,追名逐利,六道轮回。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道教修仙之人,并不是电影里的那些。道教有房中术,佛教也有密宗双修,道教的符咒,佛教也有,天人感应,本都是一路。形意拳、太极拳都是好拳,单看你要怎么练。正念正心正行,方可性命双修。修行的路上,无先无后,无左无右,法门有二,大道归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