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里说,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推算,周是“火德”,秦是“水德”,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天命以水克了火,是“水德之始”。因此,秦“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黑色为贵,除官家穿黑衣服外,也让百姓以三尺黑布包头叫“黔首”,或叫“苍头”,也就是黑头。秦统一时穿黑衣服,两千多年后,秦国首都咸阳走出来的人还穿的是黑衣服,甚至连鞋带帽子都是黑的,这是不是历史延续的一种地域服色奇缘呢? 电视片《大秦岭》中说,当年秦国的秦孝公登基时,朝服、旗帜就都是黑色的。那时秦的都城还不在咸阳,在栎阳(临潼),距秦统一还有140年。《诗经·豳风》中也说“无衣无褐,难以卒岁”,《孟子》中说,有个楚国人叫许行, 他的学生几十人“皆衣褐”,河南人庄子也主张“圣人被褐怀玉”。褐衣,黑衣或黑黄色的短衣,是贫贱人穿的。由此看来,在秦统一之前,黑衣服就不只是秦地人穿,别的地方的人也穿。只是到了秦统一以后,依“五德终始说”崇尚黑色,才使黑衣服从原来的低贱一下子变成了高贵的服色,成了秦国的国服国色,也就成了吉祥、时尚,甚至神圣的服色了,谁也不敢乱穿,因为“乱穿乱戴乱德行”。
一日读《秦汉帝国》,翻到“服饰”一章:秦汉时的服装以丝织品为贵,“普通百姓则穿布衣或粗麻织的褐衣”,咸阳是秦汉两朝的国都,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汉确是延续了秦时的风俗。那么,隋唐呢,隋唐这八百年,秦人,具体说是咸阳人的服色改变了没有呢?在《咸阳市志》里面清楚地记载着:“隋代民间妇女多穿青裙”,“唐宋以下民间妇女以青、绿、灰、褐等色为主。”宋代“青、绿色裙为老年妇女或农妇穿用。”“元代以下……民间服饰向灰褐色发展。”“晚清至民初……服饰颜色有靛蓝、藏青色等。”青布即深蓝或黑蓝色的布,现在乡间还有老年人这么叫着。
看来,从秦至今,咸阳民间的服色虽然不一,但以黑色为主色调的基本传统没有改变。服色尚黑,成了咸阳人的文化遗传。只有这黑色,才能穿出咸阳人的风采,体现出咸阳本地人倔犟、固执的性格,也只有两千年未变的农耕传统才能造就这两千年不改的黑衣服奇观。
心里这样想着,再看咸阳街头的黑衣服,它就有了浓厚的历史意味。我好像看见了咸阳古原上一个个的老秦人在荒草间的小道上,在苍茫的历史天空下赳赳走过,扛着耒耜,一步一步踏尘向前,忽远忽近,一身黑衣服是他们的旌节,也是他们地域和身份的符号,他们一直走进时光的深处,没在空蒙之中。两千多年以后,他们又出现在繁华的咸阳街头,旌节犹在,膀大眼细的特征犹在,粗犷刚毅的本性不移,高喉咙大嗓子的气势不改,黑衣服的古韵悠然。
下细去想,这黑衣服深沉凝重,也质朴,在秦统一的古战场上可能还会营造出黑黢黢的一种神秘的恐惧感。而且它易染耐脏,染定之后不可改染,这正对应了咸阳人一言九鼎的倔犟脾气。更要紧的是它适宜于咸阳黄土原道大风雨雪的气候,适宜于这种环境中的劳作,久而久之成为风俗,因成风俗而流行,又因流行而时尚,难怪咸阳人一身黑衣服两千多年不舍弃,至今街头的女孩还说“要得俏,一身皂”呢。
如今,秦国虽然远去了,一些古老民俗文化的碎片却还映现在现实的河流里,闪闪发亮。一如biangbiang面、搅团,依然在咸阳的大小饭馆里热卖;咥饭、黑斑脎、瘆人等口语依然挂在咸阳年长者的口头;秦时禳宫驱邪的做法,依然在咸阳乡间自乐班的响声里禳庄子禳院禳新房;说话大嗓门、凳子不坐蹲起来、端着大老碗吃羊肉泡馍等大气、粗犷的习性至今犹未改变,黑衣服和这些古老的文化风俗,既传统又现代地包裹着咸阳人,走南闯北、从生到死。咸阳的水土也还将塑造出秦兵俑一样面庞的后人。这样想着,我忽然觉得这两千多年就像我们长长的背影,再长都与我们的脚步连在一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