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元宵节期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活动将在我省最西边的陇县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12支代表队参加表演。 社火是历史久远的民俗活动
据史料记载:“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在关中,每年春节,许多乡村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包括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锣鼓手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而陇州旧志记载,“公元前209年,陇州(陇县)地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桓宽的《盐铁论》中也记载了三辅农村角抵戏盛行的情况:“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虫不畜之兽,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这也说明当时陇州(陇县)地方早期社火已经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
秦汉之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东移,陇州(陇县)在重重关山之中归于沉寂,久远的社火艺术开始了在原初状态中自然发展,保留了最古老的基因。
陇县每年有十余万群众参加社火活动
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告诉记者:“陇州社火,作为该地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项民俗礼仪活动,已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在陇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几乎每个乡村都举办社火活动,参与群众要达到10多万人,占据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广大群众对社火的热衷程度比任何活动都高,基础非常厚实,许多乡村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社火道具和表演风格,这是我国任何县域无法比拟的”。
另外,陇县文化局一位姓李的干部还给记者介绍,陇州社火形式非常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玄妙精彩的车社火、妙趣横生的跷板、形式多样的狮子、旱船地社火表演、传神夸张的脸谱社火等,要是在细分一下那就更多了,比如:有马社火、高芯、擎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等20多个种类,是目前我国社火类型最齐全的县市之一。他说:“因为陇县属于西部山区,地形变化较大,像高跷、马社火等适合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表演,而像高芯、擎社火、抬社火这一类装扮复杂的社火,就需要在坡度相对较小的地方进行。正是因为陇县的山地坡度变化大,所以才存留了种类繁多的社火样式。”
在首届社火节举办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时,中国民协副主席王勇超说:“陇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厚重朴实的民风,让社火艺术保存得非常完整,陇县举办这样的活动,当之无愧”。
陇县现在还有200多个社火会,千百年来,祖辈们将社火流传下来,成了陇县人的共同爱好,也成了社火发展的最基本动力。除此之外,这也和村里每年进行“比社火、赛社火”的比赛分不开,不同村组的社火队都要进行比赛,不但比艺术,比技巧,还用表演的内容压对方。比如一村演了《周瑜打黄盖》,二村演了《三气周瑜》,那就算二村胜了一村。这口气一直要憋一年,再到来年正月十五,两个村还是要想办法胜过一村子。早些年,还有不同的社火队为此上演全武行的。艺术上的竞争,让社火久传不衰。
陇县是民间社火之乡
2001年,陇县以擎社火为代表参加了“德国文化节出演选拔”,受到了德国专家的赞赏;2003年,陇县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6年,陇州擎社火参加全国民间艺术飘色表演大赛荣获铜奖;2007年,陇州社火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12月,又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社火之乡”……陇州社火无论是从规模、类型还是表现形式上看,都堪称完美。
陇县县长赵甲宏说,陇县为了搞好这项活动,先后出版社火光盘10余张,陇州社火摄影集两册,还在西安、广东珠海等地举办陇州社火专题摄影展多场。此外,陇县每年县财政拨款100多万元用于陇州社火的传承保护工作,包括组织各类社火游演大赛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陇县观摩社火,表彰奖励优秀的社火会,建立了民间社火艺术档案,制定了陇州社火保护规划,培训了各类社火会的艺人、骨干,形成陇州社火的组织体系。如今,耗资20余万元、编纂40余万字、配图500多幅的《陇州社火大典》一书也即将出版,这本书将成为陇县社火发展的百科全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