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读安斌诗文集《回味岁月》有感 秦力 张掖的炒炮,潮汕的鱼饭,西康的糌粑,乡宁的饸饹,大连的虾面,罗马的披萨,巴黎的大餐······ 究其所有,对于原生态的你、我、他而言,都是不可忘却的家乡的味道。 适逢大寒节气,刚端上一碗永寿亲戚捎来的饹面,没吃两口,便接到安斌电话,告诉我他要出诗文集了,嘱我写篇评论文字。我素来眼高手低,百无一用,要写评论,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啊! 且慢,读了再说。所幸文稿不长,打印出来秉烛夜读,于是,如我刚吃的永寿饹面,读出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 一曰张掖炒炮陪上浓浓的云南滇红。 如《酸枣树》:“在悬崖绝壁上生长,在狂风暴雨中开花,在烈日炎炎下结果······小草有时候也会离你远去,寂寞和孤独陪伴着你,沉默是你生活的全部内容······你对命运的刻薄不憎恶吗?你对生活的残酷不恐惧吗?——即使有一天成了打柴郎担中一捆枯柴,甚至被过早砍下成为一道挡鸡防雀的屏障。你也不因此而伤感悲哀。因为你深深地懂得:生命,即使化作烟雾也要袅袅升腾而不汇聚盘旋。”可见安斌的典型文风,正如张掖炒炮般浓烈,云南滇红般醇厚,无时无刻都在梦想着汇聚盘旋、袅袅升腾。因此,安斌才能把霞光当作希望高高擎起,在悬崖绝壁上向秋天宣告成熟和收获;把生命的根深深扎进黄土,在黑黝黝的土壤里寻求属于自己的光亮。 我回味着小炮仗似的西北名吃,品一口荡人魂魄的西南名饮,翻几页《回味岁月》,眼前又一次浮现出家乡的秋风,家乡的冬雪,家乡崖畔上白发母亲飘动的头巾,家乡土炕上父老渴盼的眼身,家乡人眼里淌出微笑的泪水,同化了炒炮的浓香,中和了滇红的醇厚。 不错不错!安斌的酸枣树强化了我的筋骨。 二曰潮汕鱼饭配上清清的西湖龙井。 如此天真,如此自然,如此妙趣,如此清澈,似乎马上就可成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以沐我发,可以像潮汕鱼饭荡涤着我的五脏六腑,带来清新,带来自然,带来岭南的风,带来江南的雾。 如《诗人的眼睛》:“诗人的眼睛/是吸收太阳光和南来风的芳草/凄凄的连成一片/自然的风情/ 把美的事物拍摄”“一颗流星,有时候/也要让诗人浮想联翩/总希望把它/最后的光热提炼”如此一来,诗人的眼睛不但会演化出许多丝丝柔柔的色彩和斑斑驳驳的图画,也会使诗人把诗句写进眼睛。那眼睛总有几分灵秀,几分深邃,总是从生活中吸收养份,从文字中提炼精髓,从家乡的味道中妙归自然。 是啊是啊!诗人的眼睛荡涤了尘世的烦扰和雾霾。 三曰西康糌粑配上雅雅的岭南乌龙。 安斌的诗文如糌粑、如乌龙,感情炽热,回味悠长。理论家说:散文有四大要素,即记叙、议论、细节、抒情。而我以为抒情才是散文最重大的要素。只有抒发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散文才会像糌粑和乌龙,才会有灵魂。安斌散文最大的特色是以情见长,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如《小村的黄昏》:“如雾似幕的黄昏悄悄的降临了。远山近岱留下了一阵阵喷香的朦影。海水浸泡着海岸,平静的波声在远处轻轻的呼唤着滑落的太阳,把一声声悠深的蔚蓝留给了夜的使者。”“老大娘的白发把一缕夜幕勾勒成一线有板有眼的故事,姑娘们把夜来香悄悄地交给香喷喷的炊烟。”“牧羊儿轻脆的鞭声和着暮归老牛的脚步声在小村的上空滚动、滑翔。把小村庄稼汉粗狂的情丝拂动,在麦苗青青的田野上眠成一个迷人的梦。”就这样,《回味岁月》中的《父母心》《槐山的踪迹》《春魂》《婆是一座山》《我的思念》《大山的呼唤》等篇什饱含激情,饱含敬佩,饱含感激,饱含亲情 。处处散发着糌粑的炽热,处处侵润着乌龙的悠长。 四曰大连虾面配上飘飘的君山银针。 人常说,细节是散文的重要构件。散文是由许多鲜活的细节构成的。典型生动的细节使散文细腻,耐看。安斌诗文集的许多篇章都包含着生动的细节。如虾面,如银针,生动、跳跃、活泼,充满趣味,充满“推敲”式的韵律和灵动。 如《永寿饸饹》里生动的细节描写:“食客一进摊棚刚刚落座,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浇汤饸饹便端到面前。辣汤调得油花飘香,鲜红鲜红,用筷子一蘸,油花便会沾到筷子上。有的食客将袖子一挽,迫不及待的挑起一筷头饸饹,连吹都不吹就放进嘴里津津有味的嚼起来;也有的食客先不急吃,看着油花花的汤水,轻轻喝一口,咂咂嘴,再用筷子挑起几条饸饹放进嘴里细细的尝一下,回头对摊主点点头,说一声:“好饸饹!”才有滋有味的大嚼起来。饸饹由于条筋、厚道,浇上香喷喷的汤水,使人大有嚼头。“ 读到此,便有一幅水墨画展现在我的杯中,和君山银针一起歌舞,和大连的虾一起游荡。 五曰罗马披萨配上纯纯的法国红酒。 其实,真实是成功散文的根基。只有事实是真实的,散文才能打动人。正如罗马披萨,首先映入食客眼帘的便是水果、奶酪······毫不掩饰,毫不造作;波尔多红酒似的,虽有淡淡的橡木香味,而绝不争抢葡萄固有的真实香气。 如《魂萦花下》,安斌写宋老师: “每天早饭后,我总会看到一位老者佝偻着腰,在开得繁茂的花丛中忙碌。他带着小凳子。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时而铲除杂草,时而用小铲细心的将土壤翻松。遇上大热天,他便提着小水桶,晃晃悠悠的从学校灶房提来水,把花浇遍。 我开始以为他是学校的花匠。后来,同学告诉我:老者姓宋,解放前就在这所学校任教,原来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因年老多病,退休了。 有一天课间休息,他又蹲在花园里忙碌着。我们站在花园旁边评论花的颜色和造型。他抬起头,对我们说:“每种花都有它的特点,像一个班级的学生一样。”我问道:“宋校长,您整天这样忙碌,不累吗?”他将一棵黄菊花下的小草铲掉,抬起头喘息了一会儿说:“累当然累些,但这么好的花,没人管也不行啊!”说完,又低头干他的活了。 宋老师话不多,但如果和他谈学习上的东西,他便会停下手中的事,兴奋的给你讲起来。宋老师文学修养很深。谈话涉及到文学方面,他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如果谈起一种花,他就把古今名人咏花的诗词吟出来。谈到兴奋处,还作手势。那精神劲,绝不是一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而像一位博才多学的壮年学者。每次课外活动,我常来到他身边,听他传授文学知识。他那精辟的见解、幽默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手势,像一条五色彩带,把我带到那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像一棵枯萎的禾苗,尽力吮吸着清凉的甘露。” ······ 和这篇一样,安斌散文都是建立在真实记叙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真实的记叙,在本诗文集中,所在多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或者拿起一块披萨,先看看他真实的表面,再体味他的滋味以及红酒。 六曰我的摇椅配上深深地思考。 实际上,散文还要有议论,或直接议论,或间接议论。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散文中没有议论,就好像人缺乏灵魂。正如我的摇椅,一呼一吸间他动了,左手翻书他动了,右手端茶他动了,拖鞋掉在地上他也动了,只有恰到好处的意念或者身体的律动,摇椅才能像钟摆似的给你愉悦。同样,只有恰到好处的议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安斌诗文集中的许多议论就属于这种类型。例如,《三湘抒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婆是一座山》《大山的呼唤》等篇,作者的议论就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推动着摇椅慢慢地摇,启发着大脑深深地思考。 摇椅上,我的大脑在思考:安斌在写法上的感情炽热、细节生动、记叙真实和议论恰当,都是值得肯定的优点。此外,还有一些有感而发的诗作,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激情的即时宣泄。无不充满着家乡的味道,如那张掖的炒炮,潮汕的鱼饭,西康的糌粑,乡宁的饸饹,大连的虾面,罗马的披萨,巴黎的大餐······一样,时时激荡着你的味蕾,勾留着你的乡思。 安斌二十年前的写作优点甚多,不能一一列举。当然,本书也有缺点。但我相信,二十年的岁月,这些缺点早已灰飞烟灭了。 满篇吃喝,言不及义,序就没有这样写的。是为序。 哈哈,见笑于评论家了。 2013.1.21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序者系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中国秘书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咸阳作协理事,现供职于咸阳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