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馆内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五个部分。 明朝初年,倭寇时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全国沿海设卫,当时共设51个卫,威海卫就是其中之一,刘公岛自此成为海防重地。 清朝末年,面对世界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海防,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公岛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成军之初,北洋海军拥有大小舰艇25艘,实力居亚洲第一位,世界排名第四位,成军后,由于海防经费不足,加上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建设陷入停顿,不久反被后起的日本海军超过。 1894年,日本为占领朝鲜,征服中国,挑起了甲午战争。黄海决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方针,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 1895年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海军将士浴血奋战,不料以王平为首的鱼雷艇逃跑至烟台,并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提督丁汝昌等待援军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丁汝昌见大势已去,怀着绝望与悲愤的心情吞服鸦片自杀。12日提调牛昶日丙盗用提督名义和印信起草了投降书,17日,日军登上了刘公岛。 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刘公岛作为北洋海军成军及覆灭的见证,默默地为中日甲午战争划上了一个沉痛的句号。 P01:甲午战争博物馆大门
P02:甲午战争博物馆外景
P03:甲午战争博物馆外景
P04:浮雕
P05:浮雕
P06:浮雕
P07:浮雕
P08:浮雕
P09:浮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