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爱!与病魔抗争多年,大学老师受邻居影响捐献遗体
昨日,陕西中医药大学举行了一场追悼会,大家送别自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咸阳好青年孔维治,他也是咸阳遗体捐献第七例。自愿捐献遗体的他
让大家佩服不已
孔维治于1976年6月22日生于西安,自小在咸阳求学,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长安大学。参加工作后,孔维治检查出重疾脑瘤,手术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于2020年10月31日凌晨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4岁。
11月2日上午10时,冬日暖阳下,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校园一角,在一块写有“大爱”的石碑前,孔维治的家属、同学、同事以及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长安大学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生代表等百余人怀着沉重的心情,为孔维治送行。
“此刻我们的心情虽然是沉重的,但更多的是赞叹,是佩服,是对生命的敬畏!”孔维治好友和家属的致辞让现场的每一个人潸然泪下,大家不仅为其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他能够做出遗体捐献的大爱行动而感动。
家中独子去世,让孔维治84岁的母亲伤心不已,当场抽泣到不行,在众人的劝服下,才渐渐平复心情。
同学眼里的他:
思想活跃 乐于助人
少年时期,孔维治就读于咸阳国棉二厂子校,1993年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在校学习期间,他是同学眼里的好兄弟,好同学,也是老师的好学生!他学习优秀,待人真诚,永远都是那个最阳光、最帅气的英俊少年。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维治就和大家关系很不错,为人积极乐观,还经常帮助别人,我们都很喜欢和他在一起聊生活、聊学习、聊人生感悟。”大学同学王翔说,孔维治经常说以后会多做一些对社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
即使在病榻上,孔维治也总是豁达地告诉同学们,“我结实得很,一时半会还死不了!”他脑子里总是想着,做点什么事情,帮助朋友,帮助家人,总是冒出很多让大家吃惊的点子、创意。
近十年来,孔维治一直疾病缠身,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但是他思想一直非常活跃,经常与朋友、同学、志愿者、邻居们交流一些新知识和新想法。
有同学说,孔维治经常在电话中与他们交流一些新的想法,常常让大家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僵化,对世界好奇心的丧失还不如躺在病床上的孔维治。有同学深刻地感叹到,人生又是公平的,上帝为孔维治捆住了行动的双腿,却给他打开了思想无限的宇宙。
同事眼里的他:
积极向上 很受学生欢迎
1997年本科毕业后,孔维治就职于长安大学研究生院。工作期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积极向上,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工。经常为学生们解答生活和学习的困惑,因为他十足的亲和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人生总是不公平的,正值事业的上升期,不幸却降临到孔维治的身上,因感觉身体不舒服,经检查后,医生在他颅内发现肿瘤,做了开颅术后,他的身体一直没有恢复的很好,只能长期在家休养。
2008年,孔维治开始出现头疼、嗜睡加复视,后诊断为脑干区脑膜瘤。来到二炮总医院进行了伽马刀治疗。2011年7月,孔维治又因为头疼难忍接受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刀的手术治疗。这次治疗解决了头疼的问题但是带来了癫痫和偏瘫的身体困扰,直到去世。被癫痫困扰的孔维治,每天靠母亲给他服用抗癫痫药维生。
孔维治在自己的电脑上,记录了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后面有一句话让表姐马炜洁印象深刻,他说“没当过残疾人的人生就不能叫圆满!”这也是孔维治自从偏瘫在家后最大的感受了。
受邻居影响
他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生病后,在咸阳国棉二厂生活区长期居住的孔维治,受到邻居张利国的帮助和影响。张利国是曾荣获中国好人,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张利国在和孔维治交流中提到,自己和老父亲都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去年11月,张利国的父亲张春年老人去世自愿捐献了遗体,成为咸阳遗体捐献第六例。
孔维治了解到这些后,很受感动,也想帮助别人做点事情,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实现,于是有了遗体捐献的想法,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和母亲说。于是,张利国跟孔维治的母亲商量,说孔维治想做遗体捐献,没想到,老母亲思想非常开通,同意了孔维治的这个想法。
2019年12月24日,孔维治对自己的身体做了特殊的安排,他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希望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更感人的是,他的母亲和他一起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
“我表弟生病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一直铭记在心。”孔维治的表姐马炜洁说,孔维治母亲因为年龄大了,腿脚不好,外面的事,都是孔维治的同事们帮他跑的,这次的丧事,他们都帮忙张罗。此前,“我姑和表弟住院,也是他们帮忙送饭。还有很多志愿者定期看望,帮忙打扫卫生。”
无语良师让陕西中医药大学师生点赞
“孔维治多次联系我们陕西中医药大学遗体捐献办公室,希望病逝后也能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昨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遗体捐献办公室主任白小军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