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I 发表于 2017-9-7 17:37:02

藏在地下的“咸阳院落”,最古老的黄土地文化产物!

2017年9月6日,咸阳淳化县,鱼车村一户村民在自家的地坑院内提水准备洗衣服。
她家的院落就就是典型的地坑院,“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马从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就是形容地坑院生活的。
据老人介绍,他们家的院子至少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现在住着依然是冬暖夏凉,唯一不便的就是上厕所得回到地面。

淳化地处渭北,这里水深土厚,古时就有先民在此穴居生活。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地洞式居所成为历史,代之而来的是“冬暖夏凉”的地坑院。
所谓地坑院,乃在平地开挖方形地坑,再在四面崖壁上挖掘窑洞,成型后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以窑洞孔数多寡可分为“六合头”、“八合头”、“十合头”、“十二合头”等不同大小的地坑院,以满足家庭和家族的居住需要。时光荏苒,如今的地坑院也越来越少,很多原来地坑院的居民已经搬到了地面居住。

如今一会村民仍然居住在地坑院。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要想修造地坑院,先得申请宅基地,等宅基地批下来,再找阴阳先生看好风水,用罗盘定好位置,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数丈的正方形,择好吉日,安了土神,便开始用镢头、铁锨、笼筐、辘轳等原始工具,以人挖肩挑、走马蹬路、辘轳绞等方式,掘出一个三丈多深的正方形土坑,然后在四周崖壁上凿挖窑洞。

地坑院里的厨房。一般情况下,还在南边的墙壁上凿出一个斜长坡的洞子,直通原面,作为进出的通道,之后在院子中央打一口渗窖,再请窑匠对窑洞精修一番,在门洞口盖一个标志性的门楼,这样地坑院的土方活就算基本完成了。

居民用辘轳在渗井中提水准备洗衣服。土方活需要很多的劳力,一般几家人合作,多在农闲时间,有时一干就是一年多时间。而剩余的“细发活”,一般由男主人领着一家老小来完成。当新凿的窑洞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后,彻底干透,主人便用麦草泥将窑洞内外抹上一遍,然后再上一层麦颖壳泥抹平抹光,晾干了,窑内外亮铮铮的,特别舒畅。再用土坯垒起窑肩子,顶端留只小小的透气孔,安上门窗,这样地坑院看起来就有模有样了。

如今依然生活在地坑院里的居民。

“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马从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形容地坑院太形象不过了。

地坑院的窑洞里冬暖夏凉。当地居民也希望有更多地人来参观他们的地坑院,体验乡村民俗,品尝乡村水果,体验天然氧吧。

地坑院里仰望天空。地坑院是记录渭北农人生产生活的活化石,积淀着几千年以来的民俗文化,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乡民们在窑洞里生生不息,随着农村“三告别”、“移民搬迁”等惠民政策的落实,人们已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而有的地坑院已复垦为耕地,窑洞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少的地坑院更显珍贵”。



医南 发表于 2017-9-7 17:57:57

淳朴的生活,住在窑洞其实也挺美的,冬暖夏凉,空调都不用

爱疯6 发表于 2017-9-7 18:09:47

现代化建设太快,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样传统的建筑越来越少了

庄周梦蝶 发表于 2017-9-25 16:27:17

泾阳也有这种,坐标泾阳县桥底镇双槐村,离兴隆镇比较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在地下的“咸阳院落”,最古老的黄土地文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