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几乎失传的传统美食,你还记得吗?
“搅团”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点说,就是用面粉在锅里煎熬搅拌成团的面糊糊。搅团的发源地在陕西关中,最早或源于先秦。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在陕西岐山屯兵垦田,发明了搅团,深受士兵喜爱,美其名曰“水围城”。此后广为流传至陕北、甘肃、宁夏、四川等地,逐渐成为传统的吃食。关于搅团,在咸阳的各地有不同的吃法,做搅团的选料也不同,但是一般选白面,有两种吃法,一是直接从热锅里面盛出来就吃,而是等把它做成鱼鱼或者凉成片状再吃。
记得小时候母亲做搅团的情景,母亲站在锅台旁边,透过雾气氤氲的水汽,一边用力的搅着搅团,一边给我说搅搅团要沿着一个方向搅,这样搅出来的搅团才好吃,不会出现夹生不熟的那种。我总是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用力的搅搅团,锅里那热气腾腾冒着泡泡的搅团,母亲的额头也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小时候站在锅台旁看母亲搅搅团,其实是在等锅里的搅团锅底的锅巴,是了小孩子的专利。比起超市的锅巴毫不逊色。
咸阳人吃搅团有个习惯,一般要放青菜或者酸菜,吃起来才够爽,而且辣子要放多,对于永寿人来说过,这一碗“用面搅成的浆糊”做成的美味,不仅是对舌尖上那一丝美味的享受,更是对夹在这面糊糊中浓厚乡土气息的眷恋。吃的时候在上面浇些醋、油泼辣子、香菜、蒜末等,一个字“香”!
搅团的做法单一,但吃法却并不单调,可凉吃,也可加汤热吃,还能炒着吃,也可以“漏鱼鱼”凉拌吃。打一锅搅团,就能摆一桌不重样的“搅团宴”。光看着就能让人垂涎三尺。
现在城市里的餐馆或者是农家乐见过搅团的身影,对于那些吃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城里人来说,一碗粗粮搅团便是一顿美味。一碗搅团摆在豪华酒店的餐桌上,却是身价百倍,人往往就是这样,吃腻了山珍海味,却要追求山野乡间的粗粮面食,一碗搅团也就越来越受城市人的欢迎了。
【附搅团的做法,收藏好!】
搅团,是陕西关中的特色小吃。尤其是女人们,一说起搅团就滔滔不绝,口里生津。今天喜欢吃搅团的乡党可有口福了,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下搅团的做法,但要做好搅团,还得注重一个“搅”字。
先说和面芡。和面芡的水要凉,这样面粉易化开。接着就要“搅”,不能让面粉结疙瘩。
面芡搅的没了疙瘩,就往烧沸的开水锅里倒,接着还是搅。边烧火边搅动。等到锅里没了疙瘩,面糊糊有了亮色,就算完成了第二道工序。记住:面糊糊的稀稠,要以挑起的擀杖能挂起面吊吊为原则。太稀,不算是搅团,太稠,发硬,又不好吃。
打搅团,常常是丈夫搅一会儿,妻子搅一会儿。他们配合的很默契,那份快乐,那份激情,你要是看到了,肯定会对举案齐眉、夫唱妇随这两个词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某兄对打搅团颇有研究。和面芡时,他一边搅,一边用漏勺捞。捞出疙瘩了,就用捣蒜槌儿研磨。研磨碎了,再倒回去,如此再三,疙瘩自然全无了。
最后,温火慢熬约十五分钟,就可以开吃了。搅团的吃法大致有三种。一曰水围城;二曰凉鱼鱼儿;三曰凉片片。
“水围城”,是热吃。即调好汁子,舀一勺热搅团在里边。待稍凉后,就着汁子夹一块儿,吃一块儿。没吃的时候,可不能搅,要不就混了。吃的时候不能急,要不会烫了嘴,烧了喉。其实,这种吃法,更接近于“品”。
“凉鱼鱼儿”,是用大漏勺漏出来的。漏的时候,勺抬高点,鱼儿就细长,落低一点,就粗点儿,全凭个人喜好。清水小鱼儿,手一划动,鱼儿就成群结队地快速地游动。看了,不由得你心不动。
“凉片片”是热搅团放在盘子里晾出来的。吃时,切成小块儿,调上汁子、菜花就成。
搅团,对菜可是很挑剔。就吃腌制的酸芹菜、酸荠菜。盛一碗凉鱼鱼儿,浇上酸菜汁儿,再放上红辣椒、炒韭菜,酸酸的、辣辣的、红红的、绿绿的、油油的、汪汪的,吃起来,那个畅快、那个味道、那个受活,真不知该咋样来形容。
小时候,我也特别爱吃搅团。白玉米面、黄玉米面、高粱面搅团都吃过。有一阵子,农村到处种高粱,打出的搅团都成了粉红色。一开始,害怕,不敢吃。到后来,吃着吃着,顺了口,还不愿意吃白的了。现在想起来都好笑!
好,搅团的做法也给大家讲了,
今天中午就吃搅团了!
同时也希望大家转发,让永寿搅团走出黄土地。
温馨提示:
搅团好吃,这锅洗起来可粘糊,要有耐心噢。
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样纸,小编,知道哪有卖的嘛 这吃法 真侉 然了飞 发表于 17-6-7 20:34
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样纸,小编,知道哪有卖的嘛
嘉惠里面好像有 咸阳小侉子 发表于 17-6-7 22:20
这吃法 真侉
那应该怎么吃啊,求支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