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纪实
满眼生机转化钧桃李无言吐芬芳 ——渭南市临渭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纪实编辑:赵纪胜编者按:民生之基,教育为先。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决定着发展未来。 近年来,临渭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使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先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陕西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区,先后荣获陕西省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区、全省基础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市留守儿童工作站建设先进集体等60多项大奖, 已成功创建省级“双高双普”区,为创建国家教育均衡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来,临渭区中考、高考成绩实现稳步提高,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列。城乡联动,精准结对,区域组合,以“合作式”“合并式”共同体为载体,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幸福,是临渭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竭动力,也是提升临渭教育人成功感、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参数。如今,随着临渭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临渭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瞄准一流水平,探索临渭模式”成为这个起点上新的奋斗目标。为此,临渭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开阔的视野,乘着“双高双普”的东风, 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呈现着不同的指标要素与形态特征。临渭教育积极实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对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加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把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放在了教育内涵与品质的提升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和宏伟目标,临渭区委、区政府适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全区城乡教育整体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临渭区区委书记杨林指出,临渭教育要以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重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逐步构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更加适应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发展进程的高品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临渭区区长郭柱国表示,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准则,把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作为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内核,进一步突出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多元文化与团队合作,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主旨,在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规划建设、自主课堂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建设等方面,全面规划、努力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新路径、新方法,大力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对于教育现代化建设,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认为,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办好现代教育,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平台,才会打造现代化的师资,才会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才会以新的方法和策略办学治教,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临渭区教育系统一直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发展教育的根本。结合临渭区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教育发展人才战略,突出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两个角度着眼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区域均衡化发展,加快“打造品牌名校”的进程,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代教育需要具有现代思想和理念的人来领导。临渭区先从更新管理干部的观念入手,组建了11个“校长工作室”,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其中农村学校占65%);组建7个“主任工作室”,70名年轻班主任为成员(其中农村学校班主任占51%)和1个“优秀园长工作室”。通过校长工作室在全区培养具有带动作用的“种子校长”;通过主任工作室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建立起全新的管理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临渭教育管理干部梯队。 为拓展管理者的视野,临渭区先后组织优秀校长、主任赴南京、杭州等地名校学习先进理念,与当地校长主任开展双边互动交流,梳理工作思路,撰写心得体会,由教研室结集成册,《他山之石》成为各校汲取外地经验的结晶,《心灵的悸动》成为攻玉良器。 同时,临渭区大胆创新干部任用机制,建立了骨干校长“绿色通道”,实行校长、中层竞争上岗制,完善校长评价体系,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任期目标,以3年为一任期,任期届满对照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提出聘任意见。 创办让人民满意教育,核心是要有一支专业的现代化教师队伍。2015年,临渭区打破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教师47名。另外,通过公开招聘、振兴计划招聘小学、幼儿园教师28名,招聘特岗教师20名,招聘免费师范生22名,有效缓解了教师紧缺的现状。为了打造现代教育管理队伍,临渭区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以教师工作室为抓手,努力推动全区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全力打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创造了师资建设的临渭模式。 为了更好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临渭区大力实施“名师引领”工程。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为主体,成立教学能手工作室32个,涵盖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20个学科,吸纳青年教师400余人。开展名师“送教下乡”、优质课资源共享、主持开展课题研究、青蓝工程等活动,实现名师示范引领作用的最大化。 为了发挥区域优势,引领专业成长,临渭区大力实施“341浸入式”青年教师全员提升计划,成立临渭区教育培训中心,依托城区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计划用3年时间,分期组织义务段和学前段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离岗进入基地学校参加一个轮次的“浸入式”能力提升培训,根本上解决青年教师缺少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乏力等问题。目前,培训已成功举办五期,参训学员410人,培训效果受到参训教师和所在学校校长的一致好评。 吝店中心小学张新娟老师在她的《“341”浸入学成记》的诗中写出了培训的收获:“名师示范指引方向,专家报告醍醐灌顶……经验分享凝集智慧,研讨交流共同提升。” 除此之外,区教育局创新思路,利用区域资源,与渭南师范学院建立了“校地共建师资培养共同体”,确立了长期的师资培养战略合作关系。由临渭区为师院教育类课程专家提供研究基地,由师院选派教育类课程专家到城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2年的挂职实践,为临渭区教师专业成长和临渭教育跨越式发展把脉和指导。目前,首批选派的40名挂职校(园)长助理、教导主任助理的教育类课程专家教师已受聘履职。 同时,临渭区在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建立师院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组织师院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6个专业633名师范生到这些学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菜单式教育实习。这种注入式实习形式,给临渭区各镇中小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了活力。临渭区把学生实习置换出来的教师交流到城区学校开展跟岗浸入式培训,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使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升,达到了校地合作双赢的效果。 《渭南日报》等媒体对校地共建情况进行了报道,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生撰写的实习感悟类文章有数篇已在《渭南日报》《渭南师院报》等刊物上刊登,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2015年6月开设的“临渭教育大讲堂”也正如火如荼。邀请省文联副主席,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肖云儒作了题为《丝路万里行:体验与思考》的首场讲座,拓宽了教师的工作视野。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组合拳后,教师队伍开始展现“爆破力”:在渭南市教师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赛教,以及各类教学活动中,临渭区教师表现突出。2015年,省教育厅为临渭区2名教师建立了名师工作室,4名工作室负责人被推荐为省学科带头人,有12名成员参加国家和省级教学活动获得一、二等奖,35名成员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占同期全市省能手的27.3%),45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120名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临渭区29名校长、教师被评为渭南市优秀校(园)长、教师标杆、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交流轮岗先进个人、扎根乡村育人楷模。2016年1月24日,陇海中学、解放路初中、丰荫明德小学和五里铺小学被评为首批“陕西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 作为东府教育的领跑者,“规范+特色”是临渭区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临渭区突出校本研修、教师交流等特色,不舍下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不丢下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和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1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临渭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区教研机构代表在大会交流了临渭教研经验。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对临渭区创新教研机制,服务农村学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田慧生主任在会上指出,临渭区根据区域特点,关注农村学校教师发展,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和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是很有效的举措,很好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向记者介绍,自2010年起,临渭区就开始坚持“教研兴教、研修兴校”的工作思路,以“行政推动、骨干引领、课题促进”为着力点,实施“课题促进工程”。局领导班子带头参与,股室负责人直接参加,全区累计承担完成省级课题211项,市级课题124项,区级课题602项,校级课题940项。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系统性、实效性的教育科研特色。 2013年起,临渭区以城区名校为核心校,5—9所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为成员校,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组建了13个校本研修共同体,合作开展校本研修,参与学校达131所,占全区义务段学校85%以上。共同体核心校利用自身资源,为成员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定期组织主题展示活动,交流研修内容、方法和成果,使城区名校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弥补了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的不足,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阳郭初中张前进校长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在核心校的辐射带动下,我们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化了,主动承担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水平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师交流是临渭教育的另一大特色。2014年,临渭区立足区情,尝试建立“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开展了以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城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内部交流、农村小学实行“走教”制度等三项具有临渭特色的教师交流工作。 ——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依据中、省、市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有关要求和精神,临渭区制定了《支教实施办法》和《支教实施方案》,通过全面动员、定向选拔、典型引路、政策引导、及时激励的办法安排为期6年,两学年一轮次的支教活动。2014年暑假选派72名城区义务段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其中省市区级教学能手35名,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7名,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9名,整体素质较高,为后续的支教开了好头。 为了确保支教工作的效能,区局不仅在工作量、示范课、教研活动等方面对支教教师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要求支援学校要利用本校资源,主动送教下乡、送研下乡,开展教学教研交流活动,积极承担受援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经验传授给受援学校,促进受援学校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同时,区上还注重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积极宣传他们的事迹,马婉秋等支教教师的先进事迹得到市级、省级媒体的报道。 ——城市学校发展共同体内部交流。临渭区在总结城区高中“合作式”学校发展共同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组建城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意见》,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原则,先后在城区小学组建了4个“合并式”学校发展共同体,覆盖城区小学10所。 学校发展共同体按照一体化发展思路,把师资均衡作为强、弱校资源互补的切入点,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共交流副校长6名,教师50余名)。师资调配一体化不仅促进了校际均衡,而且使教师编制向教育局统筹、学区统筹、共同体校统筹方向逐步过渡,为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 临渭区实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做法,被《华商报》、陕西新闻今日点击、《中国教育报》相继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2016年1月16日临渭区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6个示范县(区)之一,承担起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小学实行“走教”制度。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学科性缺编的突出矛盾,2014年,临渭区制定下发了《关于优化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根据镇域内小学的教师数量和学科需求以及本镇优秀教师和体、音、美等专业教师的分布情况,由中心校统筹配置镇域师资,实行镇域教育教学工作统一管理,实现本镇专业教师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实现学科教师专业化,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中心小学为依托,以连片研修为主要形式,发挥中心小学在本镇校本研修中的组织、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有五个学科80名专业教师和优秀教师活跃在农村教坛上。镇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和教师走教制度,推进了镇域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间的师资均衡配置,促进农村薄弱小学的快速发展。田市中心校杨红军校长说“走教直接解决了位置较偏的赵东小学师资紧缺问题,对田市教育的发展有极大利好。” 临渭区农村教师走教制的做法,对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的理念,受到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高度关注。2015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逐步开始实行教师的无校籍管理。 截至2015年底,临渭区共交流教师校长339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9.1%,远远超过市上确定的5%的考核目标。 _________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教育现代化,必先加大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加大硬件建设,夯实现代教育根基。近年来临渭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坚持把最优质的资源用于教育,把最大的投入用于教育,不断为教育“强筋健骨”,促进临渭教育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邵世安说: “2011至2015年,临渭区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幼儿园均匀布点’的思路,依托现有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网点布局,实施校建项目275个,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73825平方米,运动场地279929平方米。” 2月23日是我市学生开学报名的日子,根据临渭区“高中进城”的统一安排,由固市中学、吝店中学和下吉中学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三贤中学和尚德中学正式开学了。来自这3所中学的4000名高中学生全部进城上学。至此,临渭区结束了农村开设高中的历史。 2011年,临渭区启动实施高中进城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高中学校全部进城和农村义务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并于同年9月完成了阳郭、崇凝、官道3所高中进城及相应镇域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临渭区启动实施渭北3所高中进城工程。原渭南技师学院杜化路校区改造后可容纳3300名学生就读,将下吉中学整体搬迁该校区,学校更名为三贤中学;固市中学整体搬迁至城关校区,学校更名为尚德中学。新更名的两所高中,均按照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标准进行升级改造,保留原省级标准化高中命名。吝店中学高一师生分流到三贤中学,高二、高三师生分流到尚德中学。 除此之外,临渭区迁建了育红初中,在城区开工新建1所初中、3所小学、改建渭南技师学院、前进路初中、五里铺小学、盈田小学。实施18个农村学校校改项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3所农村初中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各镇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为主体的学校格局,镇中心校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基本消除了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了解,临渭区计划两年内投入11亿元,在城区新建10所中小学,一期4所学校已开工建设,今年9月投入使用,二期6所学校明年9月投入使用。到2020年全区规划公办普通高中7所、初中22所,小学1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届时,将彻底消除城区大班额和择校热,彻底消除上学难状况。 走近临渭区任何一所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以及多功能教室里,各种趣味十足的课程令孩子们着迷。以网络为基础,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城市一样优质的软硬件资源如今在这里也能处处看到。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临渭区积极实施以“三通、两平台”和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区学校全部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校校通,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 全区增加计算机11106台,建设校园电视台14个,建成多媒体教室1019间,占总数的53.6%。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学校达95%以上。贠张逸夫小学“智能数字化录播系统”拥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自动跟踪、多路输入、音视频同步、多画面编辑、资源便捷管理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现场教学实情的视频同步分享,达到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的效果,该校秦东校区实现了与主校区同步教学。到2018年,全区将基本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所有学校信息化全覆盖和优质资源共享。 数字手段使课堂容量增大,视听手段使课堂趣味性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使阳郭镇大王小学、桥南中心小学等山区学校旧貌换新颜;硬件设施及现代化教育手段设施的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师生切身感受到教育正在发生着变化。 丰原初中校长刘卫峰如数家珍,他说,教育手段现代化“老师教学、备课更加方便,课堂的效率也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通过网络,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 同时,临渭区中心小学、城区所有小学科学实验室均达到省颁Ⅰ类标准,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施设备达到省颁Ⅰ类标准。中小学学生实验操作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优秀率达40%;计算机操作合格率达95%以上。 2015年12月26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评估考核组对临渭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全力推动教育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优化师资力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及教育管理、布局调整方面的卓著成绩予以肯定,认为已经达到陕西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标准,决定授予临渭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区”称号,一致评定区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考核结果为优秀。 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是全国教育界追求的理想,然而人民满意教育到底如何搞,却鲜有自成体系的“打法”。对此,临渭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引领区域教育向纵深发展,打造了以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爱心工程为支撑、以教育民主为保障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立足促进人本的发展和教育和谐, 让孩子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 在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临渭教育由传统到现代化的华丽转身,还得落实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为此,区教育局积极从课程课堂改革、德育、体艺、综合实践入手,着力提高素质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把“三爱”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通,构建临渭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在全区广泛开展“三爱”教育、“学雷锋争做优秀志愿者”“清明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规守法、放学排队、文明出行”等道德实践活动,举办了“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和临渭区庆六一暨“最美少年”颁奖文艺演出。 临渭区通过多种宣传等形式,营造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精心实施“代理家长”,使关爱不漏一校、不漏一生,吸纳志愿者投入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担任留守儿童的兼职老师和知心朋友。 依托“千名党员帮扶千名留守儿童”工作机制,组织开辟留守儿童试验田、开展生活技能比赛和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圆梦留守儿童小心愿”活动,使关爱深入儿童内心,满足儿童最需要的愿望。2013年,编撰出版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守护幸福》一书。2015年9月份承办了全市留守儿童关爱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临渭经验。组织实验小学与崇凝中心小学等城乡学校组建成 “爱心同盟校”,逐步形成城区学校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新机制。________ 有一颗感恩慈善、积极向上的心, 是临渭教育孩子的一大特色。临渭区将慈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引导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一方面募集下发《慈善读本》53000余册,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材问题。另一方面,临渭区积极探索慈善教育教研机制,通过研读教材、集体备课、合作磨课、评课议课、课后反思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聚集能量。 同时, 开展“五个一”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清理、关爱孤寡老人、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志愿服务队105支,队员4133人。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活动,临渭区部分慈善教育项目学校与区内一些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在校本研修、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含慈善课)、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交流帮扶,从而带动薄弱学校慈善教育的开展。实验小学把慈善教育和课程相结合,把慈善教育概念扩展到更大的“公益”层面,其特色的慈善教育享誉全区。 3年来,临渭区慈善教育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慈善教育课程化、行动化、效益化,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传爱向善的感人故事,也涌现了许多由教师发起的爱心慈善公益组织。2013年和2014年,临渭区先后承办了全省和全国慈善教育工作现场会,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慈善教育的一面旗帜。 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异彩纷呈。多年来,临渭区一直坚持体艺活校,2015年3月成立了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以足球教育和艺术节活动为载体,完善和促进体艺工作,坚持举办“三跳”运动会、中小学篮球运动会,坚持举办两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加强体、艺教师专业培训,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体育艺术教育氛围。 先后成功举办临渭区第十二届校园艺术节校园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舞蹈比赛、合唱比赛和文艺汇演。目前全区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7所,市、区足球布局学校20所,全区80所中小学共建有男、女足球队120支,参与足球训练的学生共计2000余名,举办了全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培训班。2015年,组织了全区中小学第一届“联盟杯”校园足球比赛,共有47所中小学、60支代表队、824名运动员参赛。 陇海中学、南京路初中、北塘实验小学、阳郭初中等学校的社团活动如火如荼。陇海中学社团组建于2012年3月,最初只有射击、航模、合唱团3个社团,而今发展为30个社团和8个专业训练队。学校特殊的培养方式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校团委史娜老师说:“我们学校着手于‘高一培养兴趣,高二形成特长,高三培养专业’的方式,让学生从其中收获良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陇海特色。”阳郭初中设立21个学生社团,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更加幸福快乐地成长。张前进校长说:“学生前期的教育比后期的更重要,我们虽然不能像城市学校一样达到‘高效课堂’,但是我们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达到‘有效课堂’,让农村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无差别地快乐成长。” 管理专业化是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的重要举措,是跨行业借鉴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自我完善的统一。临渭区教育局立足区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教育管理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与时俱进坚持实施管评分离,增强现代教育办学内驱。 为了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评机制,尽可能地消除自评自管现状的弊端,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全区就管办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深入研读、讨论、交流,把握核心内容,达成初步共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深入开展调研前提基础。针对管办评情况,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大量的走访工作,征求意见及建议,初步尝试教育局主“管”,督导室主“评”的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突出评的职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总体负责校园综合考评工作,以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体系和双高双普督导评估标准体系为硬件建设抓手,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内涵建设抓手,依据相关中省市文件,制定了《临渭区学校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从常规管理工作切入,每学期常规考评一次。考评反馈意见印发全区。考评结果作为校园长人事任免的主要参考依据。 评估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遵循教育发展大势,拟定《渭南市临渭区督学责任区督学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试行)》,将以第三届督学换届为契机,以有管理经验、有专业特长、综合能力强的各级教学能手为主,面向全区聘任区级专职督学,建立专业人才库,组建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劲的评估团队。 落实培训机制是关键环节。全区建立督学培训机制,拿出专项培训资金,参与省市督学专项培训,积极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实施督学全员培训,全力保障评估团队专业知识技能前沿化,把“以评促管,管评相长”的管理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临渭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如今管评机制改革催生办学效益初显成效。有效增强了各校园长依规办学意识,全区学校办学行为得到规范,素质教育要求得到落实,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以评促管,管评相长的模式,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条有效捷径。 教育塑造人,临渭区也在塑造教育。在现代化教育征程中,临渭区教育真正打动人的是对教育价值和质量的追寻。这种教育根植于现实而又脱颖而出,既有浪漫的情怀但又回到了教育以及经济社会生活本质。教育的理想情操、务实态度、开放视界、创新勇气、专业精神构建了临渭教育的内涵和品质。临渭教育人实际上在建筑大厦、点亮灯塔,在打造临渭作为实现教育理想、舒展教育情怀、领军教育潮流的新高地。 满眼生机转化均,桃李无言吐芬芳。一串串数字印证成长,一份份荣誉见证辉煌,一个个亮点铸就品牌,一项项改革呈现特色,一条条经验成就未来,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临渭教育取得的成绩让人惊叹。临渭区实现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飞升的底气和后劲来自多年来一直孜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如今,临渭教育人信心百倍。在幸福校长带领下,教师的快乐在自身成长中彰显,学生的幸福在素养提升中显现。 成绩是汗水的凝结,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临渭教育再次扬帆起航,乘风破浪而弦歌不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优质,校长成功,教师快乐,学生幸福,成为临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子,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临渭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