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遗址保护层裂缝是国际性文保难题
——关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含元殿遗址保护层裂缝的调查 秦峰2010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遗址公园给海内外游客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时隔一年,部分网络媒体对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现的裂缝进行了报道,并称这是工程质量问题,引起网民关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真的存在施工质量和工程隐患?带着这一疑问,2011年12月5日,笔者来到遗址公园,沿着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2.5公里的遗址公园进行了实地采访。
在园区看到含元殿巍峨、太液池碧波荡漾、宫墙威仪、景观雕塑栩栩如生、植被茂盛、游客服务中心井然有序,一派勃勃生机。大遗址,不仅在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传递着文明的信息,更绽
着现代都市的人文关怀和盎然生机。5200余亩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并没有像网络上所说的“遍布裂缝塌陷”,网络传闻何以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与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是不同时期的两项工程
曾担任丹凤门遗址保护总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女士说,“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是199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和日本三方共同完成的文保项目,不属于2010年开园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的工程项目,含元殿包砖出现较大裂缝,需要尽快组织专家踏勘论证,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一直从事含元殿遗址保护的文保专家、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总工程师高本宪,带领笔者来到气势宏伟的含元殿遗址上。他说,“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早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公园的建设内容并不涉及含元殿,公园开放后含元殿遗址便成为公园景观的重要部分。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完工、对外开放至今已有近八年时间,而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才一年多。”
含元殿遗址从唐末到现在,历经千年自然风化及后期人类生活破坏,遗址本体已岌岌可危。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可以说是凝聚了中外专家的智慧。由于此前国际国内还没有先例可借鉴,从1993年至1997年,工程设计方案论证历经5年,中外专家召开研讨会40余次,最终确定了现在看到的模拟基台保护展示方案。迄今为止,当属国内外最大跨度的单体土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保护工程历经近10个年头,2003年竣工验收为优良工程,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0月在国际古迹遗址十
五届大会期间,得到了80多个国家、1200名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工程的竣工使含元殿遗址得到精心保护,避免了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但裂缝却无法避免。2007年就开始对基台细小裂缝进行维护,2008年又修过一次。这是由文物部门主导的保护层修复工作,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与一般意义的工程质量是两回事。
裂缝无论是在侧壁还是基台表面都属保护砌体,遗址本体是安全的
大明宫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是在遵照遗产保护相关规定,以《西安宣言》为理论指导,在国家文物局的主导下,在省市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胸襟,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的示范性工程。
由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一个大遗址保护工程,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在我国没有成熟先例借鉴的情况下,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办公室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讲,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所做的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据了解,大家现在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并不是遗址本体,而是为了保护遗址后来修建的“保护壳”,它不能算作是一座建筑,只是一种遗址的保护展示形态。含元殿基台下属于四级湿陷性黄土,即稳定状态最差的土质,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但是由于遗址保护工程的需要,在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传统工艺,没有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框架支护结构,而
是采取在夯土上直接覆盖新的夯实黄土的方法进行施工。这种保护方式的好处在于完整地保护了遗址本体,又从外观上展示了遗址的雄伟气势,不足之处就是遗址保护砌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弱,比较容易出现裂缝、凸起等情况。
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完成后,到现在整体上结构稳定,没有发现大的垮塌和损毁。由于遗址保护的特殊要求和复杂的地质情况,加之台体巨大,持续的雨水极易造成不均匀局部沉降,基台的整体稳定性随之会发生变化,因沉降而导致裂缝、地面铺砖隆起等现象。因此,从竣工之日起,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的稳定性就一直在系统的监测中。近两年来,含元殿保护砌体的维护修补仍在不断进行,也是动态和常态工作。当然,从监测数据表明,这些裂缝无论是在侧壁还是基台表面,都属保护砌体,遗址本体是安全的。 专家意见:夯土遗址裂缝是国际文保难题,保护维修是常态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经在2009年举行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大部分遗留的遗址也基本上属于夯土遗址,本体脆弱,考古研究工作极为艰难。单霁翔的话概括了大遗址保护的特殊性。
2007年6月,在“中国和中亚四国第二次丝绸之路申遗协调会”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郭旃表示,“露天展示在那里,雨水冲刷等因素,很快就会导致遗存的损毁。目前应该说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手段,保护石质文物和土质文物在风吹日晒下不会衰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说,“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及日本、韩国许多土遗址出土后因无法更好的保护,只好回填”。
为了保护大明宫含元殿这一珍贵的遗址,经过国内外文保专家5年多时间、40次的论证,在充分考古的基础上,采用砌体保护模拟展示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根据当年的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和实验室分析资料显示,含元殿基址及周边属四级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即稳定状态最差的土质,同时,地裂缝从翔鸾阁下斜穿,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由于遗址保护原真性的需要,还不能进行一般意义上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专家表示:夯土遗址裂缝是国际文保难题,保护维修是常态。 含元殿包砖裂缝维修方案正在论证遗址本体将得到更好保护
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局长吴春介绍说,今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现场考察了含元殿遗址,对开始出现的细小裂缝要求严密监测;但入秋以后,西安遭遇50年一遇的雨水天气,造成含元殿及翔鸾阁铺砖裂缝加大。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遗址区文物局一方面紧急向省市和国家文物局上报灾情,另一方面采取遮盖措施,严密监测,同时邀请土遗址保护专家紧急会诊,以西安遭遇50年一遇的雨水天气,造成含元殿及翔鸾阁铺砖裂缝加大。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遗址区文物局一方面紧急向省市和国家文物局上报灾情,另一方面采取遮盖措施,严密监测,同时邀请土遗址保护专家紧急会诊,以期更好地保护含元殿遗址。
采访结束,漫步在壮阔的御道广场上,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不已。大明宫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属于西安,更属于世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作为我国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是世界大遗址保护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大遗址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呵护,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参与到我国的大遗址保护事业中来,悉心呵护这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共同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支持楼主! 又见PS照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