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君 发表于 2015-12-1 16:08:48

俞敏洪:我为何对互联网教育感到绝望

导 读
11月22日,新东方创始人、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俞敏洪在某企业年会上做了一次主题演讲。和俞敏洪最近多数出现的场合不同,此次发言他并未过多谈及创业领域,反而对新东方所在的教育行业做了深入剖析,并得出了一个颇为令人惊讶的结论。

俞敏洪认为,对互联网推动中国教育本质变革这件事,自己表示悲观,甚至绝望。

在演讲中,他首先给自己定位于一个“过时的成功人士”,认为自己是老江湖、混的还不错、手里有点钱也有点资源,并且,部分意义上,已被时代抛弃。

他对此的解读是,认为自己如果行现在重新创业,也许能“做成点事”,但做出颠覆式企业的可能性不大,那样会有“拎着头发脱离地球”的感觉。

这也是俞敏洪选择成立洪泰基金的原因之一,他透露目前洪泰基金规模已达20亿元人民币,这在草根天使基金里已几乎是一个尚无先例的数字。

在关于互联网与教育的议题中,俞敏洪认为此前多数舆论对互联网之于教育产业的意义判断不准确,有些反应过度。从一千年前的印刷术到一百年前的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这种改变传播媒介的力量从来未能真正颠覆中国教育。

在俞敏洪看来,中国教育的问题是没有解决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和人格平等,没有解决锻炼他们创造创新能力的问题,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跟互联“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俞敏洪并不否认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正面意义,并表态仍将全力支持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

俞敏洪演讲全文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早上好!在这样一个大雪弥漫的早上,大家克服了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来到了现场。

我稍微算了一下,新东方加上我个人、加上洪泰,三个投资出口,所投的教育公司,大概现在已经到了30多家,光洪泰那边就有十几家跟教育相关的公司,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新机制。

我也稍微做了一下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半左右,做着互联网教育说要颠覆新东方的公司,因为颠覆新东方这个口号是非常容易喊的,至少喊完可以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光说要颠覆新东方的公司就有接近100家,当然现在已经有五六十家自己把自己颠覆掉了,但还有三四十家继续走在颠覆新东方的路上。

我所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新东方不能被颠覆掉,想说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其颠覆的速度、变革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突破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更多的时间,已经进入了投资领域,因为我个人感到,像我们这样的所谓已经过时的成功人士,应该做自己最能够做的事情。

我把自己定位是过时的成功人士,这些人身上有几个特点:1、都是老江湖,大家可能看出来了,因为我们在江湖上混了几十年。2、我们在江湖上混的还不错,因为并没有崩盘。3、我们这些人因为混了这么多年,手里有点资源也有点钱。4、我们已经被时代部分意义上抛在了后面。

我们面临现在的创新创业时代,能做什么?我给自己做了个仔细分析。

我自己如果主导一家创新创业公司,也许也能做出点事情来,但我个人想的是,能做出颠覆式、破坏式事情的可能性不大,颠覆、破坏自己就有点像自己拎着头发脱离地球的感觉。

但我刚才说了,凭着我们后面的那些东西,我们是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参与到创业创新中去的,那就是给那些有能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给他们钱、给他们资源。

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在去年我跟盛希泰成立了洪泰基金。我也很愿意沉迷之中跟年轻人交流,我三天前还跟洪泰基金投资的15家公司的CEO,各个领域的都有,一起跟他们聊,一起从他们事业聊到婚姻,从爱情聊到失恋,最后还跟他们一起喝酒吃饭,在这点上我还是占有优势,原因是我酒量还不错,能把小年轻鼓动起来。

这是我做的跟创新创业相关最重要的事情,洪泰基金现在的基金规模已经到了20亿人民币。中国的草根基金里,能在一年之内变成20亿规模的基金是几乎没有的,尤其是天使。

今天给我定的主题是讲讲互联网和教育的关系,所以我凭着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稍微聊聊我小小的观点。

第一,出现新生事物的时候,人类一般出现两种反应:反应不够、反应过度。

反应不够的例子是什么呢?当初汽车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人认为,那就是一个玩具。因为没有开汽车的马路,也没有开车的加油站。所以,大家认为马车是不可替代的,汽车只是一个玩具而已。但是大家都知道,非常短的时间,马车就被汽车替代掉了。

反应过度的例子,觉得这个东西会要了我们的命,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这在教育领域是比较凸显的。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对教育领域来说,跟当时的印刷术的出现,以及后来无线电的出现,再后来电视的出现,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这并不是现在的反应,在一千多年前印刷术发明的时候,就有人宣称,印刷术的发明是所有学院式教学的结束,因为大家能在家里拿着书本学习知识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到学校学习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大学建设和中小学建设的普及,因为人人都有书读了。当时也有人预料,印刷术的出现,会非常快的颠覆所有社会上的知识传递结构,但从印刷术的出现到最后文艺复兴的来临,中间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时间。

后来电视出现以后,又有这样的言论,说电视出现,也就没有上学的必要了。为什么?人们通过家里的电视机,可以习得任何知识。由于公开大学的出现,大家认为大学校园从此学生就越来越少。电视的出现到现在也近100年了,我们发现大学校园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减少。

这次互联网的出现,在接近十年前的时候美国就出现了MOOC课程,当时我看到美国二三流的大学发出了哀叹,说有了MOOC课程,所有全世界最优秀的老师和课程都能够经过这个体系,没有边界,甚至部分意义上免费传递,谁还会到一个社区学院或者一个三流大学,去听那些没有智慧的,只是混饭吃的教授和老师上课呢?

但美国三流学院发展的依然蒸蒸日上。原因是大学不仅仅是听课的地方,也是一个人社交、发展和成长的地方。

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对教育能产生什么影响呢?其实,关键是我们要看教育领域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革命,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

1、必须真正解决客户内心的需求和痛点。

2、以更方便、更便宜的方式呈现出来。

任何的商业模式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教育领域完全不例外。所以,教育领域要解决的问题:

1、客户,也就是学生、家长们,到底需要什么?

2、是不是可以用更方便、更便宜的方式展现出来?

很多教育公司,我觉得都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忘了一个核心点,也就是学习本身这件事情,永远是一个苦差事,它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所以,一件苦差事,怎么样能够解决学习能够快乐的事情,就是所有公司应该研究的东西。从教育本身的本质来说。不管是地面教育学习,还是在线上教育学习,都要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能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线上、线下教育都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2、如何能让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可持续?因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所以不管互联网是多么方便的方式,但不让学生持续这种苦,就会很麻烦。

大量的学生,都很难把一门课在互联网上学完。MOOC的课程中平均每门课注册的是4万人左右,但最终能拿到那门课合格证书的不超过100人。所以,失败率高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为什么呢?尽管MOOC让教育的内容可以无边界,但是它没有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苦的问题,没有解决掉。所以,这就是美国三大MOOC网站,现在也处于崩溃状态,因为他们搞不清后续的盈利问题,怎么把学生留住,都是他们的重要问题。

判断教育有三大特点:

1、教育不是要便宜,而是要可靠

现在很多教育网站都打出“免费给你上课”,但家长、学生并不会对此买账。对家长来说,一个小时付100块钱还是200块钱,根本不是考虑的重点。考虑的重点是那个老师是不是可靠,能不能让学习效率提高,是否能让学习变得有趣?

2、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很多网站说我上面有20万老师,2000万学生,这样的机构都在苦苦寻找,怎么样能让家长和学生付钱。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群体以后家长和学生依然不付钱呢?因为,对老师的质量可控性,很多家长都还表示怀疑。当然,也不代表没有真正的好老师,也有人付钱,这跟钱没关系,跟质量有关系,跟数量没关系。只要家长肯定老师好,家长就愿意掏腰包。

3、不是方式,而是效果

家长和学生心目中考虑的,无论线上线下,最终的学习效果到底有没有,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学习效果好,就是好的。

今天没有时间谈更深层次的问题。互联网一定会推动教育的繁荣和多样化,这毋庸置疑。但深层次来说,互联网无法推动教育本质的变革,以及中国教育现状的改变。

原因是,中国的教育没有解决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和人格平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提出疑问、而不是找标准答案的能力,没有解决如何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跟互联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互联网只是在技术上,可能对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我对互联网能够推动中国教育本质的变革这件事情,是表示悲观,甚至绝望的。

但是,互联网依然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好处。比如说,互联网带来了学生信息的通透,这样老师就不会有知识霸权,带来了老百姓对世界更多的了解,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变得更加开明,都是社会走向正向和进步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全力以赴支持互联网对教育领域不断的变革和革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俞敏洪:我为何对互联网教育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