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咸阳——历史文明的记忆与超越
文化的标签,咸阳历来有之,其璀璨的文明记忆之光,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奇。“中国第一帝都”——咸阳,已经有2360年的历史,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与古埃及、古罗马齐名,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西有罗马,东有咸阳”冠以其无可比拟的地位。
咸阳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被众多封建帝王视为风水宝地,历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的陵墓多达近千座,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品位之高、时代跨度之长,世所罕见。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五陵原上9座形似金字塔的汉代帝陵一字排开,气势恢宏,时代序列完整,因其形似覆斗,酷似埃及的金字塔,咸阳还有“中国金字塔之都”之美誉。国家AAAA级景区、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两朝皇帝、一对夫妻的合葬陵,陵前一块无字碑早已成为千古绝唱;国家AAA级景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创了中国古代皇家墓葬依山为陵的先河,陵区占地30多万亩,分布着魏征、房玄龄、程咬金等200余座陪葬墓,众星拱月般地环伺四周,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国家AAAA级景区、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前后修建了53年,形似祁连山的霍去病墓,是茂陵博物馆所在地,以马踏匈奴为代表的20余件汉代大型石刻均为国宝级文物;“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已发现90多条从葬坑,出土文物4万多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其中断臂裸俑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依托阳陵从葬坑建设的全国唯一一处地下实景博物馆已盛大开放,使咸阳成为中华民族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咸阳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到陕西领略不了中国的历史,不到咸阳体会不到汉唐雄风。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距今有2360年的建城史,拥有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特征鲜明的秦汉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
影响深远
咸阳境内文物点达5000多处,尤其是绵延百里的27座金字塔般的大型帝王陵寝,埋葬着28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帝王,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据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文物5313处,其中古遗址1037处、古墓葬1135处、古建筑247处、石窟寺21处、石刻2415处(通)、近现代史迹及其他文物458处。全市各级文博事业单位收藏文物藏品6万件,真可谓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一应俱全,金、银、铜、铁、玉、陶等器物应有尽有。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32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处。一个地级市有32个文物点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其数量多、种类全、等级高,为世界罕见。而且咸阳汉唐帝陵分布集中,内涵丰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利用前景广阔: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研究,咸阳市境内共有帝陵23座。尤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最为集中壮观,内涵丰富,值得重点关注。西汉十一位皇帝中的九位葬于咸阳的五陵原上。石刻文物众多,雕凿精美、气势壮观,在全国颇具影响:全市4951处文物点,石刻文物2451处,约占总数的50%,且不乏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其中,昭陵六骏构图新颖、神采各异、造型逼真、手法简洁、刻工精湛,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石雕艺术品,鲁迅曾赞道:“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世界上任何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著作都不能不提到昭陵六骏,称之为“大名誉品”。地下文物蕴藏丰富,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通过历次文物普查,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咸阳市的各类地面文物以及众多古遗址等的数量和分布,但更多的则是埋藏在地下不为人知。近年来,伴随着咸阳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逐年扩大,有大量的地下古文化遗存被发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艺术的奇葩。以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咸阳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象。其中民间造型艺术以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彩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等。值得一提的是咸阳的民间文学,这些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成为老少咸宜、百姓乐道的艺术表现形式。
咸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农耕文化的先祖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在传统戏曲方面,一“窗”大舞台一“影”大世界的皮影戏是我市申报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戏剧,起源于汉代以前,在关中地区颇为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2007年,弦板腔申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声腔具有地域原生态的特质,主要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共有15项,除以上介绍的之外包括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其中,除“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厚的文化遗产 掀起文化产业新高潮
和全国其他地级城市相比,咸阳文物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至高性的特点,尤其是独具魅力的帝陵遗址、历史文化遗存和休闲养生资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遗产文化旅游、养生保健旅游、山水休闲旅游为主打产品,“中国第一帝都,休闲养生名城”为城市形象口号,与西安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生态民俗资源潜力巨大
泾阳张家山、旬邑石门山、淳化仲山、三原嵯峨山、永寿翠屏山、槐山,林木繁茂,风光秀丽。渭河、沣河、泾河人文内涵丰富,两岸风光旖旎。礼泉湖、彬县侍郎湖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另外,以秦腔、唢呐、剪纸、刺绣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原小吃宴、乾州四宝、醉仙楼羊肉泡馍、兴平醪糟、礼泉糕点、武功镇旗花面、旬邑花子馍、长武锅盔、淳化饸饹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苏惠土织布、景林五谷画、培吉石刻、彬州木镟、长武刺绣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文化,以“果品采摘”和礼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项目,为我市开发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色旅游资源影响深远
泾阳、三原、淳化、旬邑、长武一线曾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红色驿站,圣地前哨”,拥有旬邑马栏革命旧址、淳化爷台山战役旧址、桃渠源邓小平旧居、泾阳安吴青训班旧址、三原武字区、心字区渭北革命根据地、长武亭口习仲勋革命旧址等许多见证中国革命的历史旧址,可依托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与西安、铜川、庆阳、延安联手打造红色经典旅游线路。
休闲养生资源独具魅力
咸阳地热储藏面积达177平方公里,具有水温高、压力大、微量元素多等特点,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2006年咸阳首个被国家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地热城”,港中旅海泉湾温泉世界、养生堂特色足疗店等已成为游客来咸阳休闲养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另外传统医学资源积淀深厚,拥有著名的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国医文化博览苑、陕西中医研究所等中医科研院所和一大批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医疗、药疗、水疗、足疗、食疗、茶疗”已成为咸阳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为咸阳城增添古老的文化底蕴,更给现代的咸阳都市创造了文明的商业契机。围绕建设“中国第一帝都休闲养生名城”的目标,积极构建“一城二区三带”(市区休闲养生名城;五陵原秦汉文化聚集区、关中环线唐文化聚集区;沿福银高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观光带、沿咸旬高速“秦直道”生态民俗旅游观光带、沿西宝高速农耕文明观光带)的文物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到2020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遗产休闲旅游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我们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升了咸阳的文化品位,改善了咸阳的人文景观,提高了咸阳的综合竞争实力,文化遗产成为咸阳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一个闪亮名片。
■地下发现层出不穷 屡惊环宇
皇天后土为古老的咸阳城留下太多惊喜,触碰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会撩拨历史的琴弦。咸阳人在不遗余力地发掘历史的馈赠。
通过历次文物普查,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咸阳市的各类地面文物以及众多古遗址等的数量和分布,但更多的则是埋藏在地下不为人知。近年来,伴随着咸阳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逐年扩大,有大量的地下古文化遗存被发现。
五十年代发现的尹家村遗址,是与西安半坡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31万平方米;1961年在秦咸阳遗址范围内出土了秦诏版、陈爰金版等珍贵文物,是研究秦统一六国及相关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1965年在渭城区杨家湾出土了震惊中外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群”,这批文物数量之众多、步伍之严整,实属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它对研究西汉的军制、战阵、战车的衰落和骑兵的发展及雕塑艺术、埋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65年12月20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龙潜先生参观后题词说:“人马三千排咸阳,古物满馆真琳琅。出土盖过十六年,愧杀当年楚霸王”;1966年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了汉玉奔马、玉熊、玉辟邪、玉鹰、玉俑头等一批玉雕珍品,被专家称为汉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1975年在秦咸阳三号建筑遗址出土了建筑壁画“车马出巡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建筑壁画;1979年在淳化县史家塬出土了饕餮纹大鼎,高122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所见最大的西周铜鼎;1981年在汉武帝茂陵出土了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马为国家一级文物,多次出国展览引起轰动;1986年在咸阳国际机场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中清理汉、北周、唐代墓葬156座,出土文物1.1万件;1989年在修建机场高速公路专用线时发现汉景帝阳陵24个大型从葬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993年在渭城区陈马村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出土墓志铭和金质“天元皇太后玺”等一批珍贵文物,填补了北周帝陵资料的空白;1995年在塔尔坡发掘战国秦墓381座,出土我国最早的战国骑兵俑,首次发现纪年商鞅镦并出土大宗陶文;2002年在汉昭帝平陵发现了大型动物从葬坑,埋葬动物64具;2002年,对唐十八陵中独具特色的昭陵北司马门建筑遗址进行了全貌揭示,发现了昭陵六骏基座遗址和部分残块,出土文物2000余件,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在咸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还有众多的惊世之宝有待发现。
博大精深、底蕴丰厚的咸阳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世人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信仰的传递和继承,它所呈现的文明之光,让历史的记忆更加深远,更富于想象。历史是我们出发的起点,更是我们超越的目标,历史把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赐予咸阳,勤劳朴实的咸阳人必将这一古老文明的古城打造成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殿堂。
相关链接
什么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由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作家冯骥才曾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了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