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哥 发表于 2014-10-21 08:54:20

国棉一厂大礼堂拆了现国棉一厂生产区位置将建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

  1984年4月12日,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会议在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大礼堂(以下简称国棉一厂大礼堂)召开。30年后的2014年10月8日,这座承载了国棉一厂职工记忆的礼堂被拆除。

  他们的青春和梦想在大礼堂留下印记

  10月8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西北国棉一厂生活区内的大礼堂,在一辆拆楼机在轰鸣声中宣告了大礼堂的寿终正寝,曾经辉煌的大礼堂萎缩成了一堆废墟;从此处经过的老人,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迎着细雨,80岁的王大妈站在礼堂的台阶上驻足观望。对一厂的老人们来说,这座礼堂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这里曾举办过各种晚会、报告会、颁奖礼,这里曾挥洒过他们的青春,也曾见证过他们的梦想。

  礼堂北侧是一栋高楼,南侧是一片塑胶操场,整个礼堂被拆得仅剩下36个台阶和一个赵梦桃雕像底座,赵梦桃雕像已被迁到了生活区南门的花园里。

  看着眼前的废墟,王大妈感慨万千,“我15岁进入国棉一厂,原来这是座花园式的工厂,厂区的风景特别美,职工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礼堂的位置是一个露天舞台,北面有一座游泳池,南面是一座月牙池,东西有两个荷花池,还有雕塑。如今这些都不在了,剩下的只有高楼。看着礼堂被拆除,心里还是有点不舍。”

  在国棉一厂多数老人眼里,这座厂子是他们的骄傲——它是新中国在西北建的第一家国营棉纺织厂。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1950年12月28日,中纺部电令西北工业部在咸阳建设国营棉纺织厂;1951年1月,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开始进行厂房设计,2月1日成立筹建处,5月5日破土动工;1952年3月设备基本安装完毕,5月17日举行开工典礼并正式投产。

  国棉一厂承载了当时很多人的梦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赵梦桃、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女副总理吴桂贤、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翟福兰等都出自这里。历史的洪流终究是挡不住的,2008年10月,西北国棉一厂破产后,厂子的生活区和生产区也相继分离。生产区成立了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成立了陕西一棉物产管理有限公司,大礼堂划归物产公司所有,但最终仍改变不了被拆除的命运。

  今年已经80岁的李文德是纺织工人作家、原西北国棉一厂写作组组长,说起国棉一厂当年的经济效益,他满脸自豪,“从1951年建厂投产到1991年5月建厂40周年时,国棉一厂共赚回了34个同等规模的厂子,养活了近万名职工。礼堂的建设资金就是从利润留成中支取的。”

  “除过给国家交税,支付完生产原料、工人工资、福利等,剩下的便是厂子的利润留成。”李文德解释说。

  今年上大三的王帆也对礼堂情有独钟,在这里有他的第一次演出,也有懵懂初恋。2010年一个夏夜,大礼堂里人声鼎沸,渭城中学学生组织为咸阳市孤儿院募捐公益演出,当时会吉他弹唱的王帆也被邀请参加。

  “我们是临时组的乐队,我和一个女孩讨论演出的细节,连着几次彩排到最后上台演出,都是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我很喜欢和她待在一起的感觉,后来我们还去过几次,不过没能进去,就坐在礼堂外面的台阶上聊天。”王帆说,“虽然最后没能和她在一起,但是当年和她共同演出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礼堂拆了,记忆里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

  耗时近十年大礼堂终建成投用

  对于当年的那场劳模会,《西北国棉一厂志》里有清楚的记载。

  1984年,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会议即将召开,场地选在了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大礼堂。这座大礼堂建设耗时特别长,从筹备到建成投用共耗费了近十年时间。当时建好后,礼堂里并没有设备,正是这次大会,才促使礼堂里的所有设备筹备到位。

  李文德参与了整个礼堂的建设,也经历了国棉一厂的辉煌与破产。李文德年轻时曾是一名医生,后因文革在国棉一厂当了工人。1970年,国棉一厂成立了写作小组,李文德任专职写作员,负责厂里相关文章的撰写工作。直到退休,他见证了厂里一共6任厂长在大礼堂作过工作报告。

  在李文德家中的书架上,堆满一排排书籍。说起这座礼堂,李文德印象深刻,“这座礼堂建的时间太久了,比现在盖一座大楼的时间还长两倍。计划经济时期,有钱买不到材料,缺钢材、缺木材,当时一名日本访问团团长还和他开玩笑说,‘我来了几次,你们这楼还是这样’。”

  李文德回忆,从国棉一厂成立后,到礼堂建设时职工已达到9000多名。当时的会特别多,每逢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职工开会经常没个地方。所以厂里决定报请省纺织工业公司建设一座礼堂,就是为解决职工开会问题,为本厂职工服务。1974年,国棉一厂开始建设大礼堂,但因材料匮乏,工程边干边停,直到文革结束,礼堂依然没有盖起来。

  礼堂迟迟盖不起来,厂里也着急,李文德便被派到省革委会要建筑材料。到了省革委会,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说没计划弄不成,他就在门口坐着不走,最后有关领导才给特批了一批钢材,礼堂才得以顺利建设。1978年,礼堂整个主体建设完成,但是因为缺木材,没有门窗,更别说里面的设备了。直到1984年,全国纺织系统劳模会的召开,才促成了礼堂设备的全部到位,赵梦桃雕像也在此时通过立项,于1987年5月建成。赵梦桃雕塑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一尊纺织工人雕像。

  据《咸阳市志》记载,国棉一厂大礼堂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池厅两层,座位2491个。舞台口高7米,宽14米,深13.5米,舞台空间高度12米,乐池28平方米,化妆室3间,扩音、灯光、幕布、地毡齐全。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大礼堂贡献非同一般

  20岁的瑶瑶从小在国棉一厂长大,对于礼堂池厅里的布置,她是再熟悉不过了,“凳子是那种黄色木头的折叠椅,看起来都有些旧,拉开坐下去都会发出吱呀一声。一楼的座椅半绕着舞台形成一个半弧状,座椅间的空间并不是很大,而且坡度不够,个子低的坐在后面就被前面的挡住了。”

  原国棉一厂工会主席董道美回忆,大礼堂里前两层是池厅,三层是电影院,四层是会议室,礼堂是由一厂职工自己设计的。礼堂建成后,每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搞一次文艺会演,每周都演电影。夏天有休闲晚会以及秦腔,粤剧等。改革开放以后,厂区实行四班倒,每天晚上都会播电影,平时还有职工书画展、象棋比赛等活动,大家参与热情都很高。闻名全国冶金行业的“工业炉渣爆破能手”李双良曾来礼堂做过事迹报告。

  “但礼堂也有个缺点,当初建设时,没有考虑到散音问题,没有散音板,音响一开,里面回声特别大。”董道美说,国棉一厂大礼堂音响设备在当时的咸阳是最好的,以前演出都是免费的,自从厂子破产后演出要收费,生产区到礼堂开会也要出租赁费。

  大礼堂的建成,不光满足了一厂职工的需要,很多政府部门、企业开会演出也在国棉一厂大礼堂进行。原渭城区文化局(现渭城区文体事业局)局长张广武说,国棉一厂大礼堂位于渭城区居住圈的中心地带,渭城区又没有像样的演出场地,所以礼堂建成后,渭城区每年的大型会议、文化演出都会在礼堂举行。国棉一厂大礼堂是渭城文化繁荣的一个载体,也是渭城区的一个文化品牌。可以说在当时有了大礼堂,渭城文化才能繁荣起来,大礼堂的拆除意味着一个文化品牌没了,但这是大势所趋。

  张广武介绍,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渭城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就是他在国棉一厂大礼堂牵头创办的,“民乐园”也是在当时创办。渭城区每年4次(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的演出,庆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文艺演出都是在礼堂举行。陕西乐团、台湾打击乐也来大礼堂演出过。

  “那会儿大家都是自娱自乐,场地费都很低,观看演出也是免费的,大家热情很高。”张广武说,严格意义上说,大礼堂从功能上应该是俱乐部,礼堂设计不是按剧院标准设计的,礼堂的演出深度和坡度都不够,但在当时,这座礼堂的意义非同一般。

  老一辈咸阳人的记忆将在纺织工业博物馆呈现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国棉一厂的衰落,国棉一厂大礼堂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种大楼拔地而起,而且都配套了不同功能的会议室,国棉一厂大礼堂因设备老旧,利用率也在下降。

  陕西一棉物产管理有限公司党群办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因礼堂年代比较久,经常出现漏水、电线老化冒火星等问题,经过鉴定,已经成了危楼,维护费用特别大。加上一厂职工住房比较困难,近1000多户职工住房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决定拆除大礼堂,在原址建设住宅楼。

  “上世纪80年代的消防标准和现在不一样,礼堂的消防过不了关,而且里面设备太旧,服务跟不上,平时开会租赁出去的费用还不够水电费及人工成本。”该工作人员称,去年报请咸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咸阳市国资委)批准,今年8月份便开始进行拆除。

  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咸阳市区的纺织企业将搬入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作为老一辈咸阳人的回忆,也为纪念曾经辉煌的国棉一厂,现国棉一厂生产区位置将建设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今年3月7日,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也列入国家2014年度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项目,得到国家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建成后,将是目前国内同类纺织专业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通过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产品、场景复原、多媒体、设备等实物展陈,再现咸阳纺织工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和咸阳纺织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业绩。

  “早的时候,人们活动都在礼堂里进行,但现在室内活动越来越少,活动都在室外广场举行。”咸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教科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礼堂目前不会进行重建,拆除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源:华商报)

疯狂老鼠2013 发表于 2014-10-21 20:33:22

咸阳人没有几个么进过这里面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棉一厂大礼堂拆了现国棉一厂生产区位置将建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