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爆发6.5级地震 地震震后应如何应急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4日7时,地震已造成391人遇难,其中昭通鲁甸县302人,昭阳区1人;巧家县66人;曲靖市会泽县12人,目前各方的救援行动在持续当中。地震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万一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要采取哪些应急手段来应对呢?在此家庭医生在线综合以下应急手段供大家参考。 地震以后该如何自救?用湿毛巾等掩住鼻子 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如何自救,以下是自救时的法则建议 1、尽量找一些毛巾、衣物或者其他布料,将它们弄湿,掩住自己的口鼻处,包住头部,防止吸入灰尘引发窒息,也防止东西砸伤头部。 2、尽量保持自己的手脚活动,清理压到身上的物件和尘土。 3、观察周围是否有物件能够藏身躲避,或者挪动身边的东西支撑起上方的物件,以免它倒塌,同时扩大身边的活动空间,多一些空气。 4、如果是与其他人一起被压埋在一个地方,那么要互相鼓励,互相说话吸引注意力,千万不可都放松。 5、努力寻找和打开通道,设法朝着有光的方向和宽敞的方向移动。 6、一时之间找不到办法脱离困境的,一定要保存体力,不能随意浪费力气,尽量寻找水和一些生活代用品,为自己争取延长生存的时间,等待救援。 7、因为被掩埋或者被困在某一个密闭环境中,所以光是喊救命有可能无法让外面的人注意到,所在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利用其他的方式来向外界传达呼救信息,比如用硬物敲打墙壁,敲打水管等等。 遭遇地震时 身处高楼者不可跳楼逃生 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地震震后互救原则:先救近处的人 地震专家建议,在互助救治时,首先先救近处的人。不论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就要先救他们,舍近求远,跑很多的路,往往错过救人的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其次先救青壮年和医生等专业人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救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再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以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另外,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大地震时,丰南县一名妇女,每救一个人时,先把其头露出,使之能呼吸,立刻转救下一个,结果,她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救治了12个人。扒挖接近被埋压人时,不可使用利器;扒挖时要注意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扒挖时应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还可先将水、食物或药品送入以增强其生命力;扒挖过程中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人员窒息。对难以扒挖者,可作一个记号,以利专业救助人员施救。 志愿者入灾区救援原则:只帮忙不添乱 志愿者的拥抱的确是受灾群众渴望的最温暖的慰藉之一,志愿精神更是遭受阵痛的山谷间不倒的旗帜。但在救援最为紧迫的时刻,志愿者首先应该考虑到灾区的实际情况,需本着“帮忙不添乱”的理念开展志愿工作。如何开展科学、有效、合理的志愿工作,避免空有一腔热血、得不偿失的添乱,是志愿者前往灾区前首要思量清楚的问题。 志愿者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志愿工作并非只能在受灾一线开展。地震发生后,随着伤员的增加,雅安血库告急,全国各地血液中心纷纷发出倡议,号召民众为灾区伤员献血,并启动重大灾难血液储备应急预案,开放多个献血点,延长工作时间接受献血;成都成雅高速入口处,一些年轻人举着醒目的牌子号召社会车辆不要占用生命通道,呼吁绕行。此刻,没有身处灾区的献血者、义务加班的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举牌子的年轻人,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自的志愿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工作需要贯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的始终,不是心血来潮之事。相比短期的抗震救灾来说,灾后重建才是长期的命题。震后3至5年是心理援助成败关键期,尤为需要长驻的志愿者和专家。 地震应急栏目附注 志愿者救援不妨学习日本 阪神地震发生的1995年在日本被称作“志愿者元年”,由于一些志愿者仅凭个人热情奔赴灾区、组织无序,造成各受灾地区志愿者人数不均衡,信息不畅通,甚至出现志愿者救人不成反需救的情况。为了防止类似的混乱局面再次发生,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立管理部门、建立志愿者提前登记制度、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建立严格的监控制度等等。志愿者会被分编成小组,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统一前往指定地点救援。负责人会向志愿者总部汇报救援情况,总部则会根据这些反馈调整工作安排。救援结束后,小组负责人向总部汇报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在如此有序的管理下,志愿者才得以成为救灾的重要力量。 《看天下》杂志前执行主编,现壹读传媒总裁、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先生曾在2011年4月16日,也就是日本海啸地震过后一个月,和朋友去了趟日本灾区,亲历了日本人的灾后重建。他发现,即使在灾难打击最严重的地方,日本人对卫生也毫不含糊。日本志愿者组织在全国建立志愿者接待中心,并形成了联系机制,让志愿者参与变成了有组织的活动……2011年4月18号上午,他们经历的第一次志愿者活动,竟然是帮灾民“泡脚”。在“泡脚志愿者”培训会上,讲师告诉大家:“大部分灾民一个月都洗不了一次澡,你们给他们泡脚,对他们来说是次享受,能让他们放松。而且肌肤接触最容易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信任,只要信任你们,就会告诉你他们需要什么,你们晚上回来再把这些告诉班长,班长汇总后告诉组长,组长汇总后告诉给组织者,组织者汇总后告诉志愿者中心,志愿者中心再根据这些需要安排新志愿者……” 志愿者做的这一切,除了为了灾民舒服外,还要带回灾民的需求。当地朋友说,日本很少有异性按摩。但这次给灾民泡脚,却要异性服务异性,目的是要让被服务的人舒服,舒服就能讲真心话。培训结束后:近百个互不认识的男女,迅速组成三个组,几分钟内产生组长,每个组又迅速分成几个班,然后产生班长。整个过程不超过半个小时,看起来一盘散沙的人们,便高度低组织化了。 通过“泡脚”了解灾民需求,也是阪神地震中的教训。志愿者木村奈奈惠曾经历过那次地震:“当时没有泡脚手段,大家在避难所找闲人收集信息,可灾区的闲人都是小孩,根本收集不到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些‘我要回家’、‘我想要我的住房’、‘我想要我的亲人’……我们根本满足不了。但有了足浴之后,人和人距离很快拉近,边享受服务边说心里话,真没想到足浴有这么大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