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阳路路长 发表于 2014-7-1 09:47:58

三原新兴镇北社村地窑面面观

本帖最后由 咸阳远哥 于 2014-7-1 10:06 编辑

  三原新兴镇有个大名鼎鼎的北社村,为啥这样说哩,就是因为这里还现存着60多个无人居住的地窑,修复好的还是寥寥无几。可最近该村被国家人力资源部、住建部等相关部门评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村落,这个村落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生长着几丈高的大楸树,是个天然的氧吧,自然生态非常优美,在夏季,是个避暑的好环境。在大革命时期,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黄志文、黄志祥等老一代革命者,曾在这里出生入死,流血牺牲,这片热土也是革命的摇篮,被誉为“新字区”,是照金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我作为个三原人还未去过,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今天就驱车前行,一家老小,热热闹闹,来了个乡村游,很欢快、愉悦。


  北社有11个组(即过去的生产小队),有地窑能看的集中在九组,就在北社的村子里,把以前老百姓废弃了的地窑重新修复了,作为农家乐旅游项目,据说,有政府的资助。这里可供参观、食宿的地窑民居寥寥无几,就那么五六家,接待能力还跟不上。比起礼泉袁家村,还不成气候、不成规模。


  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洞穴”,是先民们无奈而又聪明的创新,冬暖夏凉。穴居,在关中腹地以北的淳化、长武、彬县一带,历史上都是地窑,除了冬暖夏凉舒适实用,主要还是跟老百姓贫穷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老百姓告别了恓惶、穷困、不便的地窑,住进了高楼瓦舍,地窑完全废弃。又将丢弃了的修葺一新,让人怀旧,让人们在追走自然的情趣。政府花钱修复地窑,搞旅游开发项目,带动老百姓勤劳致富。三原北社村的地窑还在规划中,也不虚此行,街道上一家小饭馆,炒菜不错,小吃特色,物美价廉,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吃干喝净,乡村游美咋啦!


















无量欢僖缘 发表于 2014-7-2 15:57:54

很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我喜欢。

渭阳路路长 发表于 2014-7-2 16:21:46

无量欢僖缘 发表于 2014-7-2 15:57
很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我喜欢。

我小的时候见过这个,长大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原新兴镇北社村地窑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