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随 发表于 2014-3-22 09:38:14

舞台精彩纷呈 幕后故事多多

 3月19日,记者来到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采访了多名登上舞台的“演员”,了解他们参与节目录制的幕后故事。

  接到录制通知 一夜未合眼

  “万青九间房,洋芋当主粮;要得生活来改善,洋芋捶得稀吧乱。”这首民谣说的是陕西柞水的洋芋糍粑,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6岁的陕西商洛柞水县农民樵振民,30年前跟随父亲制作洋芋糍粑,五年前来到礼泉,一直靠“打”洋芋糍粑为生。

  记者看到,他将去过皮蒸熟的土豆放入石头锅,用木槌捣碎,成为又细又软黏性很强的糊状物,再切成块,倒入酸菜汤,浇上红红的辣椒油,色彩味美,妙不可言。提起全家参与节目录制,他说:“自己既紧张又激动,提前把去过皮的土豆煮熟,调料配齐,一晚上没睡着,录节目时,主持人何军与星光大道”草帽姐“一直站在跟前观看,制作完毕后给主持人品尝,他们竖起大拇指用陕西方言说道,‘撩咋咧,吃着真美!’他们忍不住还想尝试着做一下,在我的指挥下,他们也‘秀’起了‘打’洋芋糍粑,这下可好了,都上央视了,洋芋糍粑这个小吃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年轻姑娘吃了两碗面

  “嗯,味道很香,再来一碗。”40岁的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村民郭增社经营一家烙面餐厅。彩排当日,他为栏目组精心烹制了几碗烙面。起初,栏目组的一位年轻姑娘因为从不吃面食而不敢品尝烙面,后来竟然被它的美味给征服了。

  “呀,面食呀,我尝几口吧。”当郭增社将从锅里捞出的热气腾腾的烙面端上桌后,这位姑娘说,然后她用筷子轻轻尝了几口,“味道好,汤也很好喝。”面对美食的诱惑,她一改往日淑女形象,大口地吃了起来,一口气吃了两碗。

  弦板腔得到了保护传承

  礼泉县药王洞镇东张村64岁的张志荣,从小跟随父亲唱弦板腔,一直坚持了40多年,作为登上央视舞台的戏曲“演员”,他激动不已。

  他告诉记者,自己用了一天时间,从附近村庄联系了4名能唱、能拉、能敲的村民,自编了弦板腔《逛袁家》,上台表演了3分多钟,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唱词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像是曲子戏的形式,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民众爱看。“弦板腔演奏的主要乐器‘二弦’、‘板子’的演奏人员仅存3—4人,目前都进入高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传承人少之又少,年轻人又难以认知,很庆幸这次能上央视舞台,让面临失传的戏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演出结束意犹未尽

  齐刷刷的织布机前,女纺工两手来回投梭,经线和纬线交替交织,五颜六色的纺线变成了匹匹新布……村民们看着心里美:“都上了央视了,靠自个儿的手艺更能致富。”

  45岁的宋亚是礼泉县烟霞镇关厅村村民,10岁跟随母亲学习手工织布,说起节目录制,她高兴地讲了起来。“拍摄的设备自己从未见过,录节目时还很紧张。”宋亚说,彩排时觉得不错,效果很好,正式录制时,就开始紧张起来,在舞台上给全场观众和主持人演示时,手不停发抖,还差点出错,主持人不断地暗示自己别紧张,最终克服了紧张情绪,还想在上面多“秀”一会儿,都不想下舞台了。(本报记者 宋超 实习生 金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舞台精彩纷呈 幕后故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