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整治89448座坟茔 市民自愿火化享千元救助
咸阳作为千年古都,有隆丧厚葬的传统习俗,土葬盛行,然而,乱葬乱埋现象也较为严重。咸阳市决定用一年多时间,采取平坟与迁坟、落碑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殡葬改革,对连霍高速咸阳段两侧500米范围内以及西咸新区涉咸区域内的共89448座坟茔进行集中整治,涉及秦都、渭城、兴平、武功、泾阳5个县市区30个镇办。为何整治:征地项目加快致大量坟茔须迁移 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七十二座之多,而其中又以咸阳塬上最为集中。除了帝陵,一些老百姓在去世之后也依照喜好选择埋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随意散落的坟墓造成的频繁迁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咸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西咸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一大批征地拆迁项目的加快实施导致大量坟茔需要迁移,有的甚至重复迁移多次,因此全面推行殡葬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渭城区民政局主管殡葬稽查大队的纪检组长黄杜民说,渭城区从去年10月份联合空港、秦汉、北塬三个新城召开动员大会,明确要求从2013年11月1日起,全区新亡故人员全部实行遗体火化、集中安葬,在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帝陵保护区坟茔实行迁移集中安葬或就地平坟、落碑、绿化,其余区域坟茔结合项目建设有序向公益性公墓迁移,逐步实现殡葬改革现代化。 “要改变群众几千年‘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绝非易事,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殡改的意义,在全区营造人人参与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黄杜民指出,除了改变观念以外,关键是要为逝者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安葬场所。 怎样整治:平坟迁坟、落碑绿化相结合 2013年8月,咸阳市开始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殡葬改革工作,决定从2013年10月开始到2014年12月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平坟与迁坟、落碑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对连霍高速咸阳段两侧500米范围内以及西咸新区涉及咸阳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坟墓进行一次集中整治。 包括连霍高速秦都、兴平、武功沿线两侧500米范围内,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秦汉新城、咸阳市北塬新城全部区域,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所涉及的秦都沣东街办、陈杨街办、钓台街办、泾阳县永乐镇、崇文镇规划区,以及咸阳市高新区所涉及渭滨街办、兴平市西吴街办规划区。 整治工作涉及秦都、渭城、兴平、武功、泾阳5个县市区30个镇办340个行政村的89448座坟茔。其中秦都、兴平、武功沿线两侧8830座,各新城、新区范围80618座。 6个公益墓园提供近20万墓穴 针对坟朝哪里迁,地从哪里找,钱从哪里来等突出问题,咸阳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充分广泛宣传,利用西咸新区资源优势,主动协调各新城、新区共同出钱出地,出政策。 目前共争取城市公益性公墓项目6个,包括秦都区城市公益性公墓、兴平市城市公益性公墓、武功县城市公益性公墓、渭城区龙华陵园、泾阳县嵯峨山福园、彬县城市公益性公墓,此外,还有农村公益性公墓试点项目30个。 咸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吴姓主任介绍,6个公益性墓园将提供近20万个墓穴,将于年内陆续开工或投入使用,其余农村公益性公墓将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 同时筹资800万元,对5个殡仪馆进行改造,市殡仪馆迁建工作已获发改委立项,选址工作已完成,将在3年时间内完成迁建工作,覆盖全市殡葬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秦都公益性墓园清明节投入运营 据了解,从今年3月起,涉及迁坟的5个县市区将集中力量,确保6月底完成连霍高速过境段两侧坟墓整治工作,12月底前完成各新城规划建设区域坟墓治理工作,达到“旧坟头全部消除,新坟头不再出现”的目标。 目前,渭城区公益性公墓建设已全面启动,渭城办、窑店办进入墓区4.3公里道路拓宽和整修完毕,已迁葬、安葬3684穴。同时自殡葬改革以来,全区已经有184名农村新亡故群众实行了火化和集中安葬,发放补助金42万元。 秦都区对重点坟头进行清点和统计,区级公益性墓园秦都北郊陵园将在清明节期间投入运营,可安放穴位7万个。 兴平市对沿西宝高速沿线两侧坟墓进行摸底调查,成立整治小组,同时在春节前选择在桑镇祝原村和苟家坡村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公益性墓园征地工作。 武功县在春节后已联系采购绿化苗木和小卧碑准备无偿发给村民。泾阳县与泾河新城进行协商沟通,公墓选址已经完成,正在征地。 渭城区将建4个公益性墓园 黄杜民说,在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方面,渭城区把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与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相结合,全面推行遗体火化、集中安葬,革除丧葬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 按照统一规划、公开招标的原则,渭城区决定建设4个公益性墓园,包括1个区级公墓和3个区域公墓,4个公益性墓园将在2015年底前全面建成,具体位置为: 北杜镇龙岩村区级公墓(龙华墓园),规模控制在200亩以内,服务范围为渭城籍城市居民和北杜镇辖区13个村的农村居民。 周陵镇南贺村区级公墓(暂定为义陵陵园),规模控制在100亩左右,服务对象为周陵办37个村、渭城办9个村、渭阳办14个村的农村居民。 窑店办刘家沟区级公墓(暂定为长陵陵园),规模控制在100亩左右,服务范围为窑店办辖区10个村,及正阳办塬下12个村的农村居民。 底张办陈马村区级公墓(暂定为孝陵陵园),规模控制在100亩左右,服务范围为底张办辖区19个村和正阳办塬上16个村的农村居民。
其中,目前正在建设的龙华墓园,依照人文和地理优势,科学选址在龙华寺旁,一期征地83亩,分安葬区、主题文化广场、办公区、停车场四大功能区域,安葬区预计安葬20280座。截至目前,已建成单葬墓穴1500座,合葬墓穴1400座。 今后,全区新亡故人员或搬迁坟茔原则按照以上范围进行安葬,同时也可按照“就近方便”原则选择公墓进行安葬。 公墓建设资金由新城和区政府分担 由于渭城区公墓具体规划选址涉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和空港新城,其中区级公墓建设资金由相关新城管委会承担40%、渭城区政府承担60%,区域公墓建设资金由相关新城管委会承担40%,渭城区政府承担40%,相关街道办事处承担20%。 据悉,公益性公墓的运营模式为,区级公墓向渭城籍城市居民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安葬费用,向所在镇办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墓穴。区域性公墓向服务范围内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墓穴。区级公墓和区域级公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定,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收费,区级公墓和区域公墓的日常管理、维护费用,每年由相关新城管委会和渭城区政府各承担8万元。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公益性公墓单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双穴不超过1平方米(不含公共绿化和道路用地),设立规格统一的卧碑,同时公益性墓园墓穴收费仅为经营性墓园市场价的1/3左右。 整治范例:有人亡故信息员立即汇报 为了使殡葬改革的新风尚深入人心,渭城区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深入村组、深入群众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做到群众知晓率达到100%。 提起渭城区的殡葬改革就不能不提北杜镇,北杜镇是渭城最早开始实行殡葬改革的地区,正因为工作做得好,原本是为当地兴建的集中安置墓园也升级成为渭城区区级公益墓园。 北杜镇负责殡葬改革事务的人大主席赵琰玮介绍,由于北杜镇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空港新城和秦汉新城,建设用地的加快也导致迁坟事件增多,这也是殡葬改革走在前面的原因。 “由于空港新城内第五大道、北辰大道、空港保税B区、阳光里安置小区、泉商物联城等25个新项目建设开工,包括邓村、北里村、龙岩村等9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的692座坟茔需要迁移。”赵琰玮说。 赵琰玮称,在殡葬改革方面,北杜坚持做到人为关怀,全程跟踪、贴近服务,要从思想上根本扭转老旧的殡葬陋习。 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渭城区要求调整充实殡葬执法大队力量,各镇办分别成立执法中队,各行政村设立殡葬协管员,对违反规定,乱埋乱葬的依法处罚,对拒不执行处罚的,将由法院按照有更换法律程序依法强制执行。 北杜镇殡改办主任郑超表示,辖区一旦出现亡故人员,要求各村殡改信息员第一时间向村两委会报告,由村委会出具死亡证明,向家属说明火化安葬流程并向上汇报镇殡改办,亡故人员家属携带逝者的相关证件到镇殡改办及时登记建档,办公室开具陵园安葬介绍信,家属凭借介绍信向陵园提供碑文信息,选址墓穴,确定安葬时间。 “最后由家属凭陵园的安葬证明,火化证明到镇殡改办申请补助费,同时,由镇上包村领导代表镇党委政府为辖区亡故的村民送花圈1个,以悼念逝者,体现人文关怀。”郑超说。 据悉,北杜镇自推行殡葬改革工作以来,全镇新亡人员63人,已全部火化集中安葬。 火化处理比传统埋葬省两三万 今年52岁的北杜西村村民杜志奇说起殡葬改革的事深有体会。“关于迁坟村民是比较支持的,这也是大势所趋,以往乱埋乱葬,现在赶上大开发,新项目建设需要土地,只能迁坟,从去年6月份开始,村里就迁了100多个坟。”杜志奇说。 杜志奇称,对于火化,村民们就没有那么理解,刚开始提出来要火化的时候,为了使村民了解新政策,镇上的工作人员也没少来,挨家挨户地宣传,村民们也没有一下子就接受,毕竟土葬的习俗都传了几千年了。 “后来,工作人员给算了一笔账,发现火葬确实比土葬花费的少,而且镇上还提供丧葬费,这一下子,大家就慢慢接受了。”杜志奇说。 据了解,以往农村有人去世以后,人至少要放三天,有时候要放三至五天,从选墓地开始,打地基、落碑、抬棺、待客、放炮、吃喝,基本上要花费5万元左右,而选择火化省了不少程序,花费在2万元左右,省了一大半。 改革后农村棺材集中便宜处理 今年55岁的杜志航是北杜当地的农民,他的母亲是当地实行新的殡葬制度后第一例死亡的人,由于杜志航是北杜镇落实新殡葬制度在当地的信息员,该怎么做着实让他犯难。“家里早把棺材等后续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没想到新殡改制度要求火化,因为自己是信息员理应带头作表率,最终还是选择火化。”杜志航表示,火化比土葬至少省了两箱烟和20席饭菜,省了不少钱,而且安葬在公益性墓园也可以一劳永逸,不用再担心因为征地拆迁的问题而迁坟。 自从杜志航在村里作了表率以后,村里不少人都开始接受火化和集中安葬,不少人将家里早已准备好的棺木低价出售。 据了解,农村老人在70岁左右的时候,家里人都会提前准备棺木,一般的棺材一两千元,有的甚至三四千元,由于殡改制度,很多家庭将棺材以几百元的低价出售给北五县区以及甘肃地区。 补助标准:6类人群自愿火化享千元救助 在深化殡葬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中,咸阳市为本市户籍且在2012年1月1日以后去世的6类人群进行补助。包括城乡低保户、按照国家现行规定享受定期抚恤补助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火化证明的无名尸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 这6类人群自愿选择火化的,对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费按每人1000元标准进行救助。 据悉,咸阳市从2012年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以来,全市已发放233.26万元,救助1964人。 咸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救助对象死亡后火葬费由其亲属或其他负责办理丧事人员在殡仪馆先行支付,无名尸体费用由殡仪馆先行垫付,救助金经过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后在殡葬管理机构领取。具体程序为,救助对象死亡后需要提供有效证件向逝者原户籍所在民政部门申请,乡镇政府或街道办在收到申报材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报送县市区民政部门,申请人持《咸阳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申请审批表》、遗体火化证明、骨灰寄存证明和殡仪馆的收费票据到县市区殡葬管理机构领取补助金。 渭城:遗体火化补助2000元 在影响群众殡葬观念的同时,渭城区也将殡葬补助放在了重要位置。从2013年11月1日起,渭城区农村居民亡故后,实行遗体火化、集中安葬的,每具遗体向其家属补助2000元,其中户籍在新城范围内的,由相关新城管委会和渭城区政府各承担1000元,户籍不在新城内的,由渭城区政府全部承担。 同时对坟茔迁移,实行遗骸火化、集中安葬的,每具遗骸向其家属补助1000元。 凡渭城籍居民亡故后,实行遗体火化、集中安葬,并符合咸阳市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对象标准的,每具遗体由渭城区政府向其家属补助1000元。 除了渭城区,秦都区、兴平市对愿意就地平坟和自愿火化的群众给予1000元奖励,兴平市还对每个新规划的村级集中公墓给予1万元的补助,其他县区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殡葬改革普惠政策,鼓励群众参与殡葬改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