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听说过:一百年文明看上海,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两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涿鹿。这足以说明河北涿鹿这个地方有多么古老。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感觉朴实、宁静、闲适,构成了今天涿鹿的气质。聆听着那古老的故事,穿越历史的光芒,马蹄声依旧在耳畔回响。
寻访之旅
故事1
“涿鹿之战”硝烟过后,三始祖的故事依然流传
故事背景:以往关于涿鹿的所有印象,是中学历史课本上关于“涿鹿之战”的介绍。在4600多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今涿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最终以黄帝和炎帝的部落取得胜利而告终。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早已经褪去,但这里的人们却用各种方法纪念着那三位中华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
中华三祖堂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建造的一座古建筑,这里全部使用木质结构,古色古香,由平面祭坛、三祖堂、后殿组成。进入三祖堂,我们看到了三位始祖的巨型塑像,居中的黄帝气势不凡,右侧的炎帝安详儒雅,左侧的蚩尤粗犷威武。在殿外的祭祀平台,我们依照传统的仪式,给三位始祖的塑像上香祭拜。一旁的工作人员大声宣读着祭文,还有人敲响了大殿旁的那口古钟。钟声回荡在远处,久久不散。
牛大哥告诉我们,在过去,其实涿鹿只纪念黄帝,因为这里在几千年前是黄帝部落的所在地,如三祖堂的前身就是用来纪念黄帝的黄帝祠。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把炎帝和蚩尤也作为纪念的对象,尤其是纪念蚩尤,一度争议很大,“因为他在儒家典籍中是负面的形象,但是近年来史学界和民间都改变看法,认为应该肯定他对推动物质文明的贡献,况且苗族等少数民族一直把蚩尤视为祖先,所以应该把他作为中华始祖之一进行纪念。黄帝祠也因此被改建为三祖堂。”
但不管怎样,在涿鹿影响最大的还是黄帝。在中华三祖堂的旁边,就是黄帝城遗址,它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约30万平米。城墙下层为叠土层,上层为夯土层,南、西、北城墙比较完整,东城墙南段浸于轩辕湖中。这里文物蕴藏量很丰富,曾经在这里出土过大量的石斧、石杵、陶盆、陶甑、陶纺纶等文物,但未经大规模发掘。所以时至今日,在黄帝城内随处可见石器、陶器的残件,触目所及,皆是历史。我们到的时候,看到土地里还有大片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绚烂,它们就这样肆意生长在文物的旁边。
故事2
桑干河虽然干涸,太阳依旧温暖
故事背景:除了三祖文化,涿鹿的桑干河文化也是不得不提的。之所以称桑干河文化,一来是因为这条北方的重要河流流经涿鹿,桑干河流域两岸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和独特的民风民俗;二来是这里出过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丁玲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涿鹿的温泉屯村以参加土改运动为素材而创作的长篇小说。现在桑干河已经逐渐干涸,不复从前了,只是太阳依旧温暖,这部作品也一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在温泉屯,建有一座丁玲纪念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院落,据说从前是座二进院的庙宇,民国时拆了神像改成学堂。若不是院子里有一个丁玲的塑像,会以为这是个农家院舍。纪念馆用照片和实物介绍了丁玲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场景,旁边还有一个温泉屯文化站,是当年丁玲获得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后,她从稿费中拿出5000元,买了图书、乐器等,在这里建立的,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农村文化站。
纪念馆外面的一棵“爱情树”。说是一棵树,其实是两棵树,一棵槐树、一棵榆树,互相环抱在一起生长,经过上百年,两棵树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知道纪念馆与这爱情树有什么关系,只是在这里,会让人不由得想起丁玲四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现在丁玲纪念馆已经成为村中青年的活动场所,每天下午,青年秧歌队会在纪念馆前的广场热热闹闹地扭秧歌,爱好文艺的年轻人则会不定期聚集在丁玲纪念馆内活动。一位当地人说:“按理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作品,现在的年轻人是不爱看的。是丁玲敢爱敢恨的性格和传奇的人生吸引了年轻人。”
攻略
交通:建议乘坐早上或者中午的航班飞抵北京,然后在市区的德胜门公交站乘坐880快车,可直达涿鹿县城,票价为25元。
美食:涿鹿最出名的小吃是拿糕,这是用玉米面放入沸腾的水中搅拌而成的,用凉汤蘸食,很是爽口。
特产:涿鹿位于北纬40°,和法国的波尔多位于同一纬度,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之一,这里的龙眼葡萄,糖分高、浓度大,特别好吃。不过,目前不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可以买些葡萄酒回去。另外这里的杏仁也很不错。
特别推荐
登黄羊山,听清凉寺钟声悠悠
在涿鹿的第三天,早上六点,牛大哥就敲房门把我叫醒了,“走,跟我爬山去!”我心里一直在嘀咕:“这是什么山啊?非要那么早去爬?”到了目的地,抬头一看,一座牌坊上刻着“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这时,牛大哥说,“我们是去山上的清凉寺参观,有一千级台阶,需要步行上山,如果不早点过来,待会儿气温升高,爬山会很难受的。”
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不过一千级台阶,想想还是觉得相当“恐怖”。幸好一行人有说有笑,加上周围的风景不错,空气也相当清新,不知不觉就登上了顶峰。轻轻喘着气,我们来到了清凉寺,大门上方写着“京西第一寺”。这里看上去一点也不雄伟恢弘,但显得相当古朴。牛大哥介绍,这座寺庙是唐朝建的,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别处的寺庙都是遵守严格中轴对称设计,但清凉寺不一样,它保留了唐朝寺庙的样式,左右的厅堂和院舍不对称,另外,院舍多采用木质结构。日本的寺庙反而比较常见这样的布局和构造。”
寺庙里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能禅大师的肉身像。能禅大师又叫“愣和尚”,传说他平时寒暑不避,表面看如痴如呆,却以“吃石头烧大腿”修成正果。他圆寂后,肉身被塑进了佛像里面,“文革”时期塑像被推倒,肉体露出,但皮肤及袈裟却历经600年仍完好无损。现在佛像已修复,坐立在肉身殿中,身披着红色的袈裟,神情安详。
奇怪的是,偌大一间寺庙,却看不到一个和尚。来这里参拜的游客,都是自己安排活动,烧香、叩拜,秩序井然。一位来这里参拜的大妈告诉我,“清凉寺的和尚有比较艰苦的修行,他们有时去了行脚,有时在菜地劳作,有时在山里静思。这里看似无人,但每天清凉寺的钟声总会准时响起。”
我们下到山脚下的时候,山上果然传来了清凉寺的钟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