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靠谱么?春季要不要“捂”】
健康纠结:刚入春回暖,陆小陆便迫不及待的换上清凉春装赏花约会,黑丝短裙美腿,让人怦怦然心动,然,仅一天的春装SHOW,终因风湿复发戛然而止。自此引以为戒,开始“春捂”,每日大袄加身,持之以恒,因古人曰‘春捂秋冻,百病难碰’。而后,气温回升,大汗淋漓,又风邪入侵,终究感冒,怨道:“何故如此?”捂之?不捂之?如何是好?
“春捂”之说缘何?
“春捂”,即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宁可捂着点,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否则由于初春咋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穿着单薄,一旦气温降低,身体会难于适应,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细菌病毒活跃,更易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女性过早换裙装,还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专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早春时节,咋暖还寒,“捂”着点儿较容易适应季节的变化,但也要恰当为之。
春捂?需“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SO,春季穿衣首要照顾好“首足”两头,以防风寒侵袭,不要过快穿上衣袂飘飘的春装和单鞋。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开始穿短裙单鞋,这对身体很不好: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纵然偶尔升温,也应从上身递减衣物,这样可避免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对此,陆小陆可谓有过前车之鉴哦。
春捂?别捂过头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即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是不能过汗。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如果升温了还里三层外三层的捂着,出汗多也容易生病。因而“春捂”并不是衣服穿的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
春季穿衣“捂”之道
春捂固然好也需“捂”之有道。那么,春捂应该捂多久?怎么捂?捂哪里呢……
“捂”多久?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否则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何时该“捂”?从温度上讲,通常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低于15℃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15℃,则可考虑脱点衣服了。从感觉来说,若“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若感觉“捂”出了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另外,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或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也要“捂”起来。
怎么“捂”?春捂应该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且能根据天气变化和自身体能素质适当“递减衣物”。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四季保健,从饮食起居和身体锻炼上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纠结的结果:
春季穿衣要讲究“捂”,但不是随便“捂捂”就能达到保健效果。春季穿衣多少因人而异,但要掌握一条标准,就是不能出汗又暖和,一旦出汗,就要适当减一点衣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