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大的幸福生活 于 2013-2-17 17:11 编辑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彬县县城南33公里的底店乡牛北村,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堰塞湖。它形成于明代,这里平均海拔1440米,水面面积370亩,水深约13米,最深处18米,总库容166万立方米。是陕西较大的高原淡水湖。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四面环山,镶嵌于彬县西庙头林场之中。景区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湖面波光粼粼,天光云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最神奇的是侍郎胡的水位涝不升,旱不降,湖面冬春不结冰,夏秋无落叶,乃垂钓、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直通景区沿线有五代后周中书令冯晖陵墓、唐代名将樊梨花点将台及丝绸之路古道骆驼巷等景点。该景区已成为彬县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关于侍郎湖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明朝的时候,彬县出了个侍郎官,这侍郎官专管池塘湖泊。彬县位于黄土高坡,缺水可是由来已久。过去深沟挑水可是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后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当时人畜用水都无法保证,更别说灌溉了。 侍郎官是牛堡村的外甥,为了回报家乡,造福桑梓,就动用了无数辆牛车,带回了清洁甘甜的水。为了方便大家,侍郎神还组织人力在很多村庄人口稠密的地方开挖池塘(我们当地人叫涝池,现在已很少见了),然后注入清洁的湖水,让大家都有充足的水使用,可是他的好心却没有被百姓理解。由于水很充足,对他带来的水,有的人不知道珍惜,不是在里面洗澡,就是在里面洗衣,孩子还在里边游泳,使本来清洁甘甜的水受到了污染,让侍郎官很是痛心。他反复教导群众要爱护水源,珍惜用水。侍郎爷的做法群众不理解,山神不容忍。山神害怕侍郎爷的声望盖过自己,找茬要赶走侍郎神,叫侍郎神把水带走,甚至还差人决堤放水。侍郎神被迫无奈,伤心至极,怀着悒郁的心情决定再次迁徙,把水带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夜里,他托梦向群众借用了无数的黄牛车辆,载运湖水。百姓惊醒后,知道侍郎神要迁湖走了,高原上没水怎么能行呢,多少年没水的苦难日子谁没经历过。侍郎爷要是走了,大家不是又要为用水受苦了?大家闻讯后,纷纷跪在当道,拦住侍郎的牛车,连声告答。 现在,一边是山神的强令搬迁,一边是百姓的执意挽留,侍郎爷也无从决断是留是走,正当大家依依不舍,无计可施时,山神也企图动用雷霆驱赶侍郎爷,不想,忽然间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气浪排空,事件没有朝山神期望的方向发展。闷雷滚过之后,山神庙被雷电殛毁,而建有山神庙的山体被震滑坡了。在人们面前出现了一座横亘着的大坝。 山神伤人不成,反害自身,山神庙也陷入了沟底,埋入了黄土中。侍郎爷也看到了大家有改悔的诚意,就把这湖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滋润着这里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百姓。老百姓为了纪念侍郎神,就在湖边村中修建了侍郎庙,代替了原来的山神庙,长年祭祀。侍郎神为民办了好事,人民就用这种形式来铭记他。 这个故事中的原型人物,有人说就是彬县车家庄阎家堡村的阎本。人们把阎本叫阎侍郎,因阎、杨发音相近,所以又把阎侍郎讹传为杨四郎。 阎本,在彬县确有其人,今车家庄阎家堡村有阎本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平谷、山海关及彬县民间都有阎本的一些记载或传说。 阎本生于1424年,卒于1479年。字宗元,明代邠州永平里孟村(今彬县车家庄乡阎家堡村)人。先世扶风人,元末高祖世安,迁居邠州西塬,历曾祖郡卿、祖德、父绅3代,世以农事为务。他由郡庠(乡学)中乡榜。正统九年(1444)中举。景泰五年(1454),登进士甲科,翌年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以练达通儒著名。天顺五年(1461)升户部广西司郎中,正直廉能,政无遗滞。天顺八年(1464)领旨督理遵化、蓟州粮储有功。成化二年(1466),朝廷有事于东北,大臣合议,举本练达老成,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持玺书巡抚永平、山海、密云诸路,总督军饷有功,转副都御史。成化五年(1469),兼巡京城近地,考察官吏,黜贪擢廉,益寡伸抑,使“风纪振扬”。其辖区“威行而虏不犯,事集而民不劳”,“地靖邦宁,耄倪欢戴”。成化六年(1470),以亲老乞养为由,辞朝归田。“罄余禄以事父母,为欢五载,慈孝备全。”不久,父母相继卒,本既毕送终之事,乃图启后之远谋,勤训子侄,学文习礼。成化十五年(1479)春,复诏进京,升户部左侍郎。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期间,廉洁奉公,受到朝廷器重。西北边境吃紧,奉旨去榆林等镇督办粮饷有功,事毕还朝。因冒酷暑,沐骤雨,奔波劳顿,遂身染热毒。抵京逾一月,疮发于脑,五月二十九日卒。赠通议大夫。阎本平生待人“诚一不伪”,生活“节俭不奢”,对同事“谦顺不矜”。因此,“义隆于宗党,礼睦于官僚,而信孚于部属、故旧。理财赋以养民为本,慎勤详,审区划有道。”“天下荫受其赐”。去世后家无蓄积,无钱理丧,夫人吕氏昼夜哭泣。后由在京乡亲刘昭等捐资治丧,归葬故里。宪宗帝遣官谕祭、谕葬。 他在成化六年(1470)归乡,成化十五年(1479)复诏起用,在彬县九年期间,利用他的影响力在彬县兴修水利,侍郎湖的传说当是这个故事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