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乱天下不乱松厦的典故
浙东宁绍平原一马平川,素为鱼米之乡,地处平原东北部的松厦镇,濒临杭州湾,居民世代以捕鱼晒盐做酱油为业,民风朴实,聪慧勇敢,素有“只乱天下不乱松厦”之说。说起这个典故来,还与松厦百姓支持戚继光抗倭有关哩。话说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独创鸳鸯阵,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浙东一带暂得安宁。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剿倭,留下大将卢镗、牛天锡守卫浙东。倭寇见有机可乘,纠集数千人又自宁波、海盐登陆,兵分数路一路烧杀抢掠而来。当时上虞县城在丰惠,而兵力部署相对较弱的松厦则因与县城相距较远,鞭长莫及,松厦的守卫只得靠有限的兵力与百姓一起奋勇抵抗,幸亏松厦外围海塘较为高固,倭寇一时难以攻克,于是便形成了围城相抗阶段。可惜松厦一向以制酱打油等手工业为主,镇内粮食储备不多,时间稍长,粮食便难以为继,官兵们从一日三顿缩减为一日一顿,尚难以保证,战斗力日渐萎缩,照此下去,松厦不久即将被破,百姓必将遭殃。在此危急关头,松厦乡贤廿六店王开仓济粥,每天用廿六个大锅熬粥支援官兵百姓,但坐吃山空,还是难以应付。人到急时灵光现,廿六店王想到,粮食运不进来,但松厦镇内河网纵横,外通东海,里达八乡,这河里的鱼多的是,为何不组织百姓打鱼充饥,支援官兵呢!于是,大家拆蚊帐做渔网,全民动员捕鱼,一时大量的青、草、鲢、鳙等肥壮的鱼儿被捕捞了上来,做成红烧鱼送到抗倭前线。但是当时时值盛夏,这些鱼儿不好保存,红烧鱼带汤带水,也不好携带,怎么办?http://img14.poco.cn/mypoco/myphoto/20130204/17/56247877201302041755192291703137242_001.jpg
聪明的松厦人民,利用盛产的酱油和菜油,把鱼儿切成两指宽的鱼条,在酱油里浸泡后,再用菜油煎炸至酥脆,这样一来,保存时间就大大延长,装在袋子里可以随身携带,很适合单兵用餐,边打仗边用餐,一点都不贻误战机了。只是北方兵不习惯鱼的腥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廿六店王又添加了茴香、桂皮、生姜、八角等调味料浸泡,有效地去除了鱼腥味,使得这个酥鱼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鲜香无比,不但鱼肉入口即化,而且鱼骨也松脆无比,这样一来,既包了口腹,鱼骨无形中又补充了钙质。官兵们从此强身健体,勇猛无比,把吃生鱼片的倭寇们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歼,倭寇从此再也不敢打松厦的主意,凡是入侵浙东,总是绕道松厦而过,因此,浙东便有了“只乱天下不乱松厦”一说,而松厦酥鱼不但拯救了这方土地,也使得它本身名声大噪,成为家家户户爱吃的一道特色菜,又因为此事被戚继光所知,他便号召戚家军把这酥鱼作为行军军食之一,随军打仗必有此酥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