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篇习作,回忆姬建峰老师
发篇习作,回忆姬建峰老师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秦 力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看到或听见很远地方的现象和声音;书圣王羲之将墨汁当作蒜泥吃了还连声叫好,而凡夫俗子绝不会有千里眼、顺风耳,可是他们起码能分清蒜泥和墨汁,看来人的感觉分析器对于适宜刺激物都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而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就谓之感受性。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据研究,感受性在感觉阈限内常常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蜀汉皇帝刘阿斗被晋俘虏,起初极不舒服,后来竟然"此间乐,不思蜀"了(见《三国志.蜀志》);孙膑在魏国装疯(见《史记》),开始要用"钢铁般的自制力"(见尼克松《领导者》)控制自己,以后却习惯成自然;那拉氏慈禧开始偷偷地在圆明园坐了坐沙发,认为有失龙威,慢慢地竟然乐坐不疲(见《清宫轶事》);还有"入芒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走进电影院或者走出电影院的感觉等等,像这样一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假若人没有适应能力,那么,刘阿斗就要思蜀,孙膑就控制不了自己,那拉氏慈禧就不会坐沙发了。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得到杨玉环以前,觉得梅妃是国色天香,而得到杨贵妃以后就觉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了;毛泽东长征时吃惯了青稞炒面,到达保安后吃了一顿黑豆稀饭调辣椒,就觉得吃到了山珍海味,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啧啧称赞;再比如高校教材《心理学》的封面设计,在红底色上涂一白框,很好地突出了黑色的头部,体现了"脑之官则思"的意图;又例如"月明星稀"、"先苦后甜"等词语,都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感觉对比现象,即两种不同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的变化现象。感受性的这种变化规律有广泛用途,如讲课的抑扬顿挫,工作的张弛结合等。
感受性的第三种变化规律就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补偿作用。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使这种感受性降低。例如秦腔《子期论琴》中讲到,钟子期幸遇俞伯牙,听高山流水,引起食欲大增,倍而用餐,并且论琴之语如倒珍珠,如悬长河;此外感觉还有补偿作用,如美国妇女海伦.凯勒盲聋哑俱全,但其手指触觉却发展的极其敏锐,她能用手指敲击感同人谈话,经过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其感觉代偿作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见感觉虽然有特异性,但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水浒传》里的郑屠,称肉不差分毫;卷烟包装工一次能抓二十支卷烟;卖油翁不洒一滴油;张秉贵卖糖分毫不差……这些事实都说明人的感受性随人的实践活动和长期练习而发展、提高。正所谓:"无它,唯技之熟耳"
此外,感受性也随肌体的健康状况而变化。肌体器官发育健康,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就能保持正常或容易提高,否则,就会受到损害。例如,近视眼的人-----关羽,他的视觉感受性降低,读《春秋》时只能眯目而观。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掌握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利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和生产生活,对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1988年10月1日于咸阳
简评
这篇文章举例恰当,语言简洁、流畅,写的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能把枯噪的感受性规律娓娓道来,让读者获得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感染,得倒美的享受,的确不容易。
姬建峰1988年10月5日
原刊《教学参考》1989年第10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