弆雅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20:09:09

生活在华山旁

本帖最后由 弆雅楼主 于 2012-11-19 20:14 编辑

                                                    生活在华山旁         当我提笔要写华山时曾发过一条短信,问妻子和女儿,我该如何写华山? 一个回复说,追忆你爬山的经历,另一个回复说,你等着,想好了再告诉你。我笑了,追忆爬山显得我有多大年纪似的,至于女儿让我等她想好,我知道那可能要等到猴年马月啦,尽管今年是猴年,马月是没有指望的。我复短信说,华山与咱们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游字能了却的,那也不切合咱们的实际情况,因为咱们就生活在它的圈子里。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生活在华山旁。      华山,又名太华山,五岳之一,与我家屋后的少华山携手并肩。上小学时虽没有体力爬山但也常把华山当邻居家门串,常去被破坏了的“玉泉院”玩耍,寻找通天的泉眼。每年清明节都要去华山红军养老院听雪山草地,听侦察英雄刘吉尧讲《智取华山》。传说带路的穷苦人王银生解放后做了官,但后来养成了吸大烟的坏毛病,没有成材料,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清楚是真是假,无论功过,他应该是个与华山分不开的人物。我多么想读到与王银生有关的文字呀。儿时的记忆看似匆匆几笔,但你在一般的游记里是读不到这样的“内幕”的。      进入中学随着体力的强壮,心也越来越野,望着如刀削出来的西峰插入云端垂涎三尺,背着家长和老师偷偷摸摸的向山峪里进军,可是近30里的山谷道路崎岖,景观奇特,偷来的时间有限,还没抱上华山的脚脖子就得折返,有几回还要用谎言搪塞回家晚的理由。因为上华山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就成了生活在华山旁家长们的操心事。看着成人和高年级的学生有组织的爬华山我羡慕极了。那时候读书每学年都有半学期是学工、学农或学军。学军不是现在的军训,走走队列完事,而是要动真格的,编制都是班、排、连、营,从内务到队列、夜行军、拼刺、实弹射击、投掷手榴弹、野营拉练、背锅做饭,初三年级的夏季军训就是上华山,200百多人的“军队”打着红旗,背着行李,挎着水壶和干粮袋,缠绕裹腿,行军在山间,时而神龙见首不见尾,时而头上丛林歌声响,攀登时相互携手,险要处个个叮咛。今天只所以将此事写入本文是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爬华山的北峰,虽没有写艰辛,但背在身上的军用水壶被身躯和岩石挤压的多处凹坑就能够足以说明问题。脸上的汗水能结晶成盐,下山时两耳自鸣,腿打不了弯,更让人知道了征服华山不是件容易的事。险不险?怕不怕?反正当年确有一个女生下山后得了精神恍惚症,休学了很长时间。如果你不信,最好爬趟华山试试。今天的人们再也不会看到像我们这样的一支“部队”上山了,旅行社组织不起来这么庞大的游团,就是能组成也不是同一个年龄,更何况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没有彼此熟悉的热乎劲;电影电视剧摄制组有这个能力会耗资金,但这些人都是装扮出来的,是模仿秀没真情;只有生活在华山旁的学生们勉强可以办得到,但时过境迁,现如今的学生们怎么会有特殊年代人的气质和装备呢?记忆里甜美的事情拿不出影像,这你别怪我,相机在那个年代还是个奢饰品,我们这些“工农子弟兵”怎么会有那玩意儿呢。      自从有了合格的第一次华山经历,就一发不可收,第二次、第三次------多在每年的五一或十一节。甚至夜晚就开始登山,夜晚登山也是华山的一景,生活在华山旁的人有这个习惯,图的是去东峰看日出黄河如丝。在华山旁生活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成了远居的亲戚、外地的朋友们的向导、陪游,同时也是我据以炫耀的资本。由于没有留心统计至今也说不清楚上过多少次华山,就好比你记不清串过多少次邻居家门一样。      华山,我太熟悉了,熟悉的闭上眼睛都能感觉到它的景致,玉泉院、陇海铁路涵洞、山门、五龙桥、鱼石、王猛台、五里关、石门、莎萝坪、毛女洞、青柯坪,这是一条千年形成的沿山峪水溪行走的山路,长约30里。“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指沿此路上下山,走到青柯坪才是华山的脚下,算是一半的路程,上山要从回心石开始,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北峰、天梯、苍龙岭、金锁关、中峰、东峰、南峰、西峰、长空栈道、鹞子翻身、仙人掌、下棋亭、斧劈石、气象站等等还多着呢。你问我怎么不写景?还不是写景的人太多啦,唐诗宋词中、历代游记中都有,你有文化可以看书,用电脑上网查资料,看VCD风光片,旅游风光摄影,这些东西比我能谝多了。我只能写点生活在华山旁的独家感受:华山为什么美呢?首先是由于它巨大的花岗岩体在地壳的断裂中被切割成悬崖峭壁形成奇险,我曾在华山上多次碰到身背大包石块的地质队员,并向他们询问原由。其次是道教文化的广泛影响,使其华山的修建是透着灵气的峻险,没有粗俗之感,追求神奇秀美,仙境融入自然便于隐居,陈传老道、老君犁沟、贺老七十二洞等胜迹都与行教活动分不开。再者就是借景而生的神话传说和真实事迹的演绎,赵匡胤下棋输华山,巨灵掰山、沉香劈山救母、智取华山、张华抢险、金庸华山论剑等使华山景物鲜活。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历朝历代的帝王推崇分不开。       华山这些年来变化也是十分显著的。首先是建起了山门牌楼,沿华山峪溪水的自古路也有了台阶,架设了世界上先进的索道可通往北峰,开辟了《智取华山》游览线路,千尺幢加上了附道,被破坏的楼阁殿宇整修刷新,休闲客和旅游团络绎不绝。这些变化对于生活在华山旁的我来说并不十分满意,有了山门索道,我上山要花钱,进山路铺设成了台阶多了人工凿砌的痕迹,破坏了顺溪流坡度缓缓上升纯朴自然的情趣,千尺幢附道是最大的败笔,想想看华山以什么出名,不就是险和自古一条路吗!并且是进山上山处处透着灵气的峻险。路多了还是华山吗?那不成了高架立交桥了。索道运人到快,经济效益好,可满山岗熙熙攘攘的还是仙境吗?真难为今世道家人。这些自私的不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对华山自私的爱。我多么希望华山建如自然呀!为防森林火灾山间没有了炊烟缭绕,虽说是一种进步但很难割舍下“丛林深处有人家”的意境;小脚老太登山求仙曾是华山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以榜样的力量鼓励游人“只要肯登攀”,如今虔诚的小脚族驾鹤西去,想留是留不住的,好在后来人又有了查先生的崇拜者,他们手舞枝条一边兴奋的喊着“令狐冲我来了”一边寻觅金庸笔下的武侠景观,“华山派”征服了读者而金庸先生却被华山的险峻吸引了,80岁高龄时拒绝武当之行,峨眉盛典,衡山论剑,独选“华山论剑”坐客北峰,完成多年夙愿。我想这落座之地一定会成为“金迷”们心中的“论剑台”。      行文至此,为想登山的朋友送上几句衷言:上华山尽可能避开节假日,如农历三月三、五一节、十一节,人多十分危险,几乎年年出事。要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尤其要避开大风,有些险处无风吹的衣襟响,抬腿投足似乎要被漂浮起来,令人惊怕。雨天要考虑有山洪暴发的可能性,谚语“华山戴帽老乡睡觉”可做参考。最好三、五人结伴,能相互照顾,人多不好管理。穿衣戴帽要适龄,决不能穿高跟的皮鞋,选择布鞋或平跟胶底鞋或旅游户外鞋,以八成新最好,新鞋往往不随脚容易脚磨泡,会给登山造成痛苦。手电、大衣、拐棍、鞋也可以租到。带上手机方便随时与山外的家人或朋友联系,遇到困难也能求救职能部门,山谷内信号不好,山上可以。有几处没必要通过的险境最好不要去,如:鹞子翻身、下棋亭、长空栈道等,以目睹欣赏为快。留影时被照的人和照像的人都要万分小心,千万不要得意忘形,玩心不能大于安全心。总之切记:上山不易,下山难;脚踏实地,手把牢。看景不爬山,爬山不看景。       信手写来此文,既没有写景又没有写游,只是些普普通通的华山生活所见、所闻和所感。好在是发自内心的也就不怕读者见笑了。                                                                                         2004-2-25-弆雅楼主于十里堡

“小上方”只是登山途中的一处配景,得名于唐玄宗为其妹所建楼阁。配景都如此陡险,更何况惊心坠魂的苍龙岭呀!可以看出女儿是将背靠在石阶上才留下这张正面上山像的。华山险,险在足下,险在眼前。

    擦耳崖:在光滑的山脊旁开凿出只容一人通过的半隧洞式道路,因临空的一边是悬崖,登山人恐怕坠崖,只好紧贴内侧崖壁前行,这样就会被岩石擦着耳朵,所以叫擦耳崖。它的位置在从北峰通往苍龙岭的路上。女儿通过“擦耳崖”后打出了胜利的手势,身后前排的人是笔者的妹妹,前面的小孩是笔者的外甥,如果没有索道他无论如何也是上不去的。春节初五,人如穿梭,何时人能少呢?                                             摄于2002-2-16

   摄入镜头的我(右)再也不是光棍汉,娶了一个同样生活在华山旁的同学为妻(左),生了一个女儿那年整10岁(中),同样生活在华山旁。                                                                                                于1995-春节-华山门


这是一张24年前的老照片,夏季摄于华山北峰,断瓦颓垣更显沧桑。照片中的我是下乡知青,“光棍”一条,时年22岁。此照是我在华山上的第一张留影。那天当我孤身一人爬到莎萝坪休息给养时,茶水站小卖铺的主人看出我知青打扮操一口关中话,于是向另外两名游客推荐可跟我一起上山不会招惹麻烦,那年月知青没人敢惹。原来两名外地游客一个是上海人40岁左右,另一个是山西人20上下,他们分别爬到此处见前路崎岖陡上陡下左盘右折,风吹林响无有人烟,心生胆怯不敢前行。这样一来三人之行我就有了为“师”的感觉。
               
                     华山玉泉院好比我家后花园,只要想去抬腿就走是件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逢年过节,双休度假晚辈们也少不了来此散心。瞧女儿(右)和侄子(左)的开心劲,胜利在他们心里。
                                                                                                                   摄于1997-2-10-玉泉院

青海湖 发表于 2012-11-19 20:59:06

坐着沙发欣赏楼主的怀旧{:soso_e160:}

飘影 发表于 2012-11-19 21:50:46

第一次登上华山回来后恋爱了,第二次带着六岁儿子一家人上去的,第三次自驾和同事们共15人去的。有华山情结呢。只有第三次才有数码照片。

百里秦川 发表于 2012-11-19 22:54:09

华山让我留下的记忆深刻!1997年,2007年,十年见一山!2017,我依旧会去的!楼主妙笔生花,照片更是珍贵的不得了,喜欢这样的回忆作品,如果和一友人,品着茶,絮叨着,更是惬意!

天山 发表于 2012-11-20 19:06:49

好文采,看了浮想连篇。第一次1984年登华山,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那时的华山,古朴自然,还少人工雕琢;1996年再去,已经大变样了,大部分路已修成双道路;2009年第三次去彻底变样了,人工痕迹太重,破坏了美景(愚蠢的人啊),正向楼主描述的千尺幢,已无险可看,感触颇深。不过我还是喜欢华山,虽被破坏,还依然险峻;我还想去,有机会冬天登一次。前两次都没去鹞子翻身下棋亭,第三次,鼓足勇气三人到了下棋亭,同行的其他十几人只有在旁边鼓励和羡慕的份了。华山我还会再次拥抱你。

弆雅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37:26

青海湖 发表于 2012-11-19 2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坐着沙发欣赏楼主的怀旧

怀旧是不是老了?

弆雅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40:14

飘影 发表于 2012-11-19 2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次登上华山回来后恋爱了,第二次带着六岁儿子一家人上去的,第三次自驾和同事们共15人去的。有华山情结 ...

常读到飘影在户外-----怪不得叫飘影。

弆雅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47:29

百里秦川 发表于 2012-11-19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华山让我留下的记忆深刻!1997年,2007年,十年见一山!2017,我依旧会去的!楼主妙笔生花,照片更是珍贵的 ...

本游记是2004年的老文了,那张老照片到今年已过30年了。华山是值得一去再去的。

“如果和一友人,品着茶,絮叨着,更是惬意!”-----这个建议好,有时间聊聊?

弆雅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53:34

天山 发表于 2012-11-20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采,看了浮想连篇。第一次1984年登华山,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那时的华山,古朴自然,还少人工雕琢; ...

真佩服你过鹞子翻身的勇气。祝爱华山的朋友快乐!

海贝 发表于 2012-11-21 15:22:08

还没去过,有时间去玩玩,楼主很有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在华山旁